审美无功利相关论文
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的知觉方式来欣赏对象,也就是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包含任何的实用功利目的,这就意味着审美与实际日常......
在前现代,审美没有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而出现,艺术总是以服从于政治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审美无功利”和“......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
"趣味说"是梁启超重要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的"趣味说"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儒家、道家两个方面;西方文化对......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试图梳理作为知识生产装置的中国美术学科、教育、语言自进入现代形态以来发生的系统结构性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在中国曾经扮演过某种角色,这个角色后来被文化研究所取代,今天在重新恢复美学的地位时,仍需从文化研究中吸取一些有......
环境的审美经验首先是一种与日常经验相关的经验,是一种功利向审美的超融体验。其次,它存在于鲜活的审美感知中,是一种真正的感知......
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力图突破传统艺术设计的束缚,经由其塑造的多重形象和意义促使人们关注环境艺术对人类生存的审美价值,实现......
梁启超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者,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将“趣味主义”审美理念由艺术拓展至人生精神层面的中国现代美学家。(1)他提倡的......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
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艺术史书写范式,愈发难以适应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艺术发展现实,其势必被更具广泛意义的“全球艺术史”所替代......
城市公共艺术应促成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并进而实现"环境艺术化"和"艺术环境化"的完美融合。环境艺术化与艺术环境化的统一可以从公......
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方式,悠然之见实现了环境审美中动观与静观的结合,有效地突破了西方环境审美模式中坚持动观的理论局限。悠......
“不隔”的境界理论作为王国维诗词理论的核心,并非偶然出现的,它是中西两种文化和诗词美学的交织产物。这一理论既蕴含着丰富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