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理过程相关论文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19日发生在祁连山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深......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低层风速对雷暴云动力、微物理过程、电活动和降水特征的影响,本文利用三维雷暴云动力电耦合模式,对不同中低层水......
雾中的低能见度严重影响着海陆空交通运输,对雾能见度的准确预报是减少雾灾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改进雾能见度参数化方案尤为重要......
准确选取云微物理方案中对预报误差敏感的物理参数,深入理解该物理参数的物理机制和作用,是改善高分辨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物理扰动质......
为了深入探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雾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我们于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2月28日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开展了外场......
湖北省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每年春夏之交,强对流天气活动频繁,由于目前对强对流天气的微物理结构缺乏有效的观测手段,需要通过数值......
本文基于已经耦合入气溶胶方案的二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选用更合理的有关气溶胶沉积核化计算理论替换原有的经验公式,优化了模式......
冰云覆盖了全球接近30%的区域,对局地和全球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具有重要影响。冰云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冰云的气候辐......
本文在原有的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种经典的气溶胶活化参数化方案,建立了一套与气溶胶有关的雷暴云起、放电模......
为了深入认识不同条件或不同区域中冰相粒子相对增长状况以及中低层温湿层结对雷暴云内非感应起电过程的影响,本文将基于Saunders......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已建立和发展了一个具有人工影响天气催化模拟功能的三维对流云数值模式(简称IAP-CSM3D)。为了更......
本文基于二维云分辨模式,分别采用Hsie et al.(1980),Krueger et al.(1995),Zenget al.(2008)和Shen et al.(2014)四种冰晶增长参数化......
本文使用耦合了非感应起电机制和整体放电参数化方案的WRF(v3.4.1)中尺度模式,选取Morrison双参数微物理方案,讨论气溶胶分别作为云......
本论文采用改进后的二维雷暴云起电、放电数值模式模拟了北京地区12次雹暴天气过程,研究北京地区冰雹云的微物理过程和电过程,对于模......
针对2005年7月22日的发生于华北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用中尺度ARPS模式数值模拟和分析云场、动力场以及微物理过程释放的潜热垂......
南岭山地冬春季每当有华南准静止锋活动时浓雾发生的频率非常高.根据2001年2-3月南岭山地浓雾试验获取的宏观和微观资料,分析该地......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06年8月15日在湖北保康冰雹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还对AgI人工防雹过程......
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混合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用于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开展了对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1319)的模拟,通过与台风......
针对数值模式在模拟高原强对流天气时,如何选取各种微物理过程方案及表征量的问题.采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对2010年9月25日青藏高......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 forecasting model),选定六种微物理方案(Lin、WSM6、WDM6、Morrison、Milbrandt-Yau、NSS......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维全弹性对流风暴云催化数值模式(简称为IAP-CSM3D)的基础上,对模式中催化部分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
2011年9月8日在甘肃中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强雷暴过程,同时还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为探讨这次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结构和形成......
为了研究不同微物理过程对中尺度模式降水相态预报的影响,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1)和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SM 6方案、Goddard方案和New......
采用WRF模式与包含了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浓度和霰雹密度预报的NSSL(National Severe Storm Laboratory,国家......
利用武汉MST(Mesosphere-Stratosphere-Troposphere)雷达对降雨事件的观测,建立了二阶高斯谱模型,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相应的大气......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开发的三维对流云模式,对2008年2月1日江西省中部的一次冰雪风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方案分......
利用三维准弹性中小尺度云模式,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产生强降水云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在四重嵌套网格区域内采用Reisner霰方案,对2009年2月12—13日辽宁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
为了研究冰雹形成机制、催化防雹机制和通过数值试验获得冰雹云优化催化技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3维弹性冰雹云催化数值模......
利用PMS云粒子测量系统和GPS定位系统探测了2002年4月28日一次冷锋天气过程,用取得的资料分析了此次过程云滴、冰晶等云微物理量的......
利用MM5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8年6月8~9日华南暴雨进行了模拟,用Reisner霰方案模拟了可分辨尺度降水,详细分析了暴雨的微物理过程.结......
介绍了MM5中的显式云物理方案,详细分析了Goddard、Reisner和Schultz方案的物理过程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这些云物理方案的多个微物理......
云物理过程是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最重要的非绝热加热物理过程之一,成云降雨过程发生以后通过感热、潜热和动量输送等反馈作用影响大......
对2010年5月14日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的飞机DMT探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这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是"播种-供给"过程。冰化层降水尺度......
以青藏高原东北侧及毗邻地区诱发冰雹灾害的东移短小切变线天气过程为研究背景,采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维冰雹云分档模式,......
本文介绍了地形积层混合云的一维半数值模式.该模式在垂直方向上分21层,模拟空间从地面到10600m高度.模式考虑了混合云中水汽、云......
按照模块功能,介绍了MM5中尺度模式中各个子模块的主要作用,描述了模式中微物理过程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显式方案,为模式在研究和预报......
由于高分辨模式中显式微物理过程的应用,有必要对显式预报的云水、雨水等水成物作初始场分析。加入水成物的初始条件不仅对模式整体......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2000版)进行了改进,引人雪品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加进与雪晶有关的11种微物理过程,从而使......
冰云是影响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因子之一,其生命周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冰云的气候辐射效应。冰云粒子下降末速度是影响冰云......
本文应用中科院大气所建立的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模式,对2000年6月9日发生在江苏射阳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及其催化试验进行了数值......
2016年12月19日至2017年1月9日,受静稳天气影响,济南接连出现了10次大雾等级以上天气过程,期间最低能见度不足50 m,持续的大雾天气......
本文在已有的二维对流云模式中采用了一种与气溶胶有关的冰晶核化方案替代原有的冰晶核化经验公式,并选取个例,分别就两种方案进行......
为进一步认识由起电活动产生的空间电场对整个雷暴云动力过程、微物理过程以及后续电过程的反馈作用,本文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
应用新一代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采用单向两重嵌套方案,水平分辨率分别为27km和9km,对我国山西省2009年7月7日-8日一次典型强降雨天气......
为更全面的认识、理解云系和降水发展物理过程本质,把云的宏观动力过程同微物理过程相结合起来研究云系的发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探讨冰雹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理和动力过程,利用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宏观......
利用MM5中增加的双参数显式云物理方案模拟了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模拟结果显示对小雨的预报评分较高,对中雨以上评分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