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改相关论文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国家、民间、个人,传统与反传统的纠葛远没有像一般性的历史大叙事那样表现得壁垒分明,如在梨园戏的抢救领......
“戏改”是中国戏剧有史以来最为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始于1948年末,大致终于1956年中,其内涵在1949年7月下旬经历了从“旧剧改革”到......
戏曲的娱乐性是指戏曲剧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愉悦以及戏曲接受者在观戏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陶冶,是戏曲的本质属......
河南曲剧《红楼梦》在地方戏曲史及《红楼梦》传播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成功上演开启了曲剧这一剧种飞跃发展的大幕,促进了《红楼......
在建国初新政权巩固时期,机缘际会,“戏改”被纳入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的文化改革大潮。作为一种路径选择,意识形态建设因“......
"生圣人"是上世纪20至40年代粤剧的省港大班时代,粤剧为了适应城市社会文化环境在音乐方面广泛吸纳"时新"素材,这其中包括当时由上......
沪剧作为上海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从清代中期到民国期间,大致经历了从民间小调到花鼓戏、滩簧、申曲和沪剧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三......
本文梳理了新中国戏改对川剧音乐的传承、发展及变革所产生的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分析、论述了戏改对传统戏曲艺术起到的积极作用和......
"《三春审父》事件"是"戏改"时期对广东粤剧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事件。自此事件后,粤剧港穗分途,形成了全然不同的演出体制和艺术风格......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在东亚现代性想象的阐释框架中,系统比较《陈三五娘》之梨园戏华东会演得奖本与邵江海歌仔戏改编本的叙述脉络与命运走向,旨在以之......
贾志刚提出中国戏剧有三种传统。三种传统更精确的表达应该是:从宋元至今一千年形成的古典戏剧传统、20世纪上半叶在都市剧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建构起来的豫剧演员的主体队伍,包括几个来源,其中最主要是经过改造的旧艺人,以及由各文工团转而从事豫剧活动的......
《四郎探母》是京剧传统中的精品,演员爱演,观众爱看,但解放后却有很长时间在舞台上销声匿迹了。其实只是在建国前后,有关部门对此......
"中国当代戏曲批评史"是为艺术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编写的教材。本教材通过挖掘戏曲理论创建的过程,而使戏曲批评的发展演变具有系统......
对新剧种做了学术界定,并以1949年至2010年60年形成的、新的戏曲剧种为研究对象,梳理与探讨发展脉络与成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其研究......
如何从戏剧中充分体现人民的历史作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国戏剧领域面临的新问题。除了传统剧目中大量加入群众角色外,通过新剧目......
<正> 广东最近会举行全省戏改工作汇报及会报演出。参加的有粤剧、潮剧、海南剧等剧种代表与有关部门负责人员。从各地代表的发言......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婺源徽剧团自成立至今已有63年,笔者多次前往婺源徽剧团,通过调查法、口述历史法、文献考......
在上世纪50年代戏剧政策中,"戏改"导致戏剧界混乱、剧目贫乏和艺人生活窘迫,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百花齐放"作为戏剧的另一方针,......
由于受封建宗族文化和工商业行会文化的双重影响,京剧与生俱来形成一种以“程式化”为核心的艺术谱系。从而,在艺术形态上,京剧突出地......
香港粤剧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达到鼎盛的原因,并非只是由于政治宽松、创作自由所致。从史料中发现,当时香港和广东两地粤剧无论是剧......
十七年"戏改"过程中的传统二人转是经过政治意识渗透和文人改造过的二人转,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原生态二人转艺术。传统二人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