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忞相关论文
说到我国近代新音乐,就不能不提到交响音乐。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较早时期,就出现了交响音乐的传播和演出活动,
When it comes......
学堂乐歌既在语言的白话化、通俗化方向符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需要,又在审美层面上启示了新诗建构的美学原则。尽管学堂乐歌的音节......
在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在今天......
本文把曾志忞的一生概括的分为留日求学的早期阶段、归国兴学的中期阶段、京剧改良的晚期阶段.尽可能简约而全面地把这位先驱者的......
期刊
<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曲调优美、意蕴深厚的歌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创作者李叔同,是......
<正>2015年11月9—1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第十一届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会主办,新疆......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报刊”是近代西风东渐以来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而在“救亡”、“启蒙”背景下所产生的近代音乐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乐教......
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和社会的腐朽不堪,中国国内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这场以西为师的社会变革涉及到了......
<正>1840-1911,是我国社会形态发生巨变的时期。近代音乐作为文化的一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旨在整理这一时期国家颁布的规章......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近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化由内容到结构上的变化,从而使整个教育体系和模式发生了质变。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音乐的......
我们常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界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研究不可谓不丰富,但专篇对......
<正>国内关于早期音乐理论的介绍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对音乐理论的传播,主要有清康熙年间葡萄牙传教士徐日......
论文以曾志忞的《音乐教育论》为始发点,通过"音乐之功用"这一章节中的"音乐于教育上之功用"分析其音乐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存在的问......
作者论述了“美育”在的中国的兴起、确立及相应文化情景观,其中对美育的先驱如康有有,梁启超,曾志忞,王国维,蔡元培、吴梦非等对......
学堂乐歌的启蒙成为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幼稚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中的标志,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
文章以新史料为据,勾勒出曾志忞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其"毁家北逃"的原因,也浮出水面;文章特别对学界关注的曾氏北京时期的"中......
这是作者撰写的第三篇关于曾志忞的文章,是作者《八十回望》(陈聆群音乐历程回忆录)中的一节,提出了对这位先辈音乐家犹待探索研讨......
期刊
本文从新披露的曾志忞史料说起,回顾了认识这位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早期代表人物的既往过程,又对新披露史料作了梳理,就曾志忞投身慈......
曾志忞是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首倡者、拓荒者之一,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主要为了启发民智、宣传救亡图存、振兴民族......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艺......
1913年,曾志忞在北京发起创办"中西音乐会",试图改良中国戏曲,以管弦代替锣鼓;1914年,他又在《顺天时报》发表连载文章《歌剧改良......
《音乐教育论》为曾志忞先生于1904年发表于《新民丛报》的一篇论文,此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一为绪论,是对我国音乐教育所存......
作为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的曾志忞,本该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审美功能及其审美本质,但他却格外强调音乐教育的社会功用,而将作为音乐......
曾志忞和李叔同都是中国近代学堂乐歌创作和学蠷衾纸逃某颊吆推裘烧撸饺私远?中国新音乐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
20世纪初叶,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我国的封建社会也积重难返,在国内外的双重交困中,慢慢走向末路,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代......
"学堂乐歌"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通过对他们的美育思想研究,得出"学堂乐歌"时期美育思想特征主要集中于美......
<正>曾志忞先生(1879—1929)是清末民初学堂乐歌时期重要的音乐教育家、活动家,他热心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与学堂乐歌的......
<正>杜亚雄先生发表于《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的《中国乐理结构体系刍议》一文中提出并加以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即是“何谓乐理”,在......
期刊
<正>一、曾志忞生平贡献概略曾志忞(1879-1929)上海人,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音乐家、音乐学家。作为中国较早一批出......
<正>清末民初,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方式很少,音乐读物的出版成为推进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和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近代西艺东......
<正> 谈到我国近代音乐文化时,人们会想起学堂乐歌,同时会想到启蒙时期的音乐方面的两个代表人物:沈心工和李叔同。但同时期还有两......
中国学堂乐歌在清末民初对西方音乐旋律的借鉴,使得歌词产生文字层面的新格律,如果将其纳入白话新诗的视野,可以看出这些歌词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