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派相关论文
本文以战国策派研究为中心,通过探讨中国学者在借鉴、学习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史学特色与国情对文化形态史观的......
本文对抗战戏剧《野玫瑰》的创作、公演及其批判风波进行重新考察,分析该剧的创作目的和客观效果,以及陈铨在“战国策派”的重要地......
在中国话剧史上,陈铨和他的《野玫瑰》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从火爆的演出盛况.到急转直下的舆论攻击,再到长期在文学史话、......
陈铨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和话剧批评家,他对于战国策派的理论贡献和四十年代民族文学的大力宣扬,以及对......
摘要 “战国策”派是滥觞于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文化派别,主要成员有林同济、雷海宗、陈铨等人。由于......
自由党派知识分子陈铨是“战国策派”少有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倡导者,他创作于1941年的四幕剧《野玫瑰》就是其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
战国策派是四十年代初兴起于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学术团体,它以文艺抗战、学术建国为宗旨,提出了“战国时代重演”、“中国文化独具二周......
四十年代初,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出现了一个很有理论个性的文化学派--战国策派。该派是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教授雷......
战国策派是一个长期被文学史误读的流派。本文以“国家、民族”作为进入战国策派的切入口,力图避开政治化的思维模式,对战国策派的理......
“战国策派”是一个开放、松散的社会文化团体。该派的文学理论和实际创作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论文通过分析“战国策......
战国策派在抗战时期曾活跃一时,作为一个同人团体,这一派别所创办和主编的刊物主要有《战国策》、《民族文学》、《今日评论》和《军......
“战国策派”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学术共同体,在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其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与理论极富个性,故而在......
皖南事变后的1942年3月,原本脆弱的国共合作出现了危机,国共两党政治纷争变得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就在此时,歌颂国民党军队......
林同济不仅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翻译家,同时也是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莎士比亚专家。他一生情系莎学,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凭借......
期刊
战国策派是抗战期间勃兴的一个政治文化派别,本文拟从民族国家想象和民族主义叙述的角度,力图发掘其对中国历史的清理和抗战建国的......
雷海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成就颇多的史学家,是战国策派的代表,推崇斯宾格勒,以文化形态史观著称,本文从历史是由史学家创造的;中国......
林同济是战国策派的主将之一,其思想是战国策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战国时代的重演》一文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强烈的批判.与......
介绍了战国策派兴起的社会和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主张。认为在民族危难之实际,战国策派着眼于塑造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
通过对沈从文参与<战国策>编辑工作前后情况的考证,探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揭示他与战国策派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点;并通过对沈......
由于时代的特点和战国策派学人认识的局限性,战国策派学人的政治选择与他们的政治理念有其不一致的地方,因此,世人大多认为战国策......
二战前后,世界动荡不安,战国策派学人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重演".为适应这"争于力"的"战国时代",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它"活力......
对“战国策派”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一,不管是批判还是肯定主要以政治标准作为衡量、评价的基础;其二,从民族国家的立场出发来为战......
楚图南和战国策派对与抗战有关的文化问题多有阐述。在前者看来,民族文化要紧密关联现实,有宣传鼓动性;后者则认为需贯穿进“力”的理......
作为战国策派主将陈铨的代表剧作,《野玫瑰》在抗战文学中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但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它却一度被左翼人士......
在《寄语中国艺术人》一文中,林同济立足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以叔本华、尼采等西方现代学说为镜鉴反观中国文艺,提出“恐怖、狂欢、虔恪......
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学术团体,其主要成员雷海宗、林同济用所谓'历史形态学'来解......
战国策派是二战时期诞生于西南后方的学术团体,其组成人员大多是学院派的精英,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
本文试着从功利、极端、悖离三个关键词入手,分析陈铨对尼采思想的借用、对五四文化的评定,以及其主张与创作之间的背离现象,旨在对战......
摘要:本文拟从对人的力量的肯定、对国民性的改造、人的意识的理智化等方面,评述战国策派学人对战时人的命题的关注,同时,分析其代表学......
以陈铨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在20世纪40年代倡导的民族文学运动.借镜德国狂飙运动,主动吸取德国文化思想资源中的精神元素,期望以尚力......
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两位代表人物林同济和陈铨文化观的共通之处在于一种态度的同一性.他们鼓吹力的哲学和英雄崇拜来振奋衰......
战国策派,抗战语境中的文化流派.借助"历史形态学"提供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该派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地缘国家"为归属,"个性......
"战国策派"是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大后方昆明、重庆等地的一个著名学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因其主办的《战国策》和《大公......
“民族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由陈铨发起。陈铨以民族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对传统末世文学、五......
由于主流话语权的引导作用,导致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陈铨的作品存在着误读与认识上的偏差。从陈铨的思想根源入手,探究陈铨民族......
尼采的"权力意志"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是,以"权力意志"为哲学内核的战国策派却一度被指认为"法西斯主义"......
<正> 战国策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在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团体,它以编辑《战国策》半月刊和在重庆《大公报》上出《战国》副刊而得名。......
学界廿年来的研究为战国策派洗刷了“法西斯派别”的不实罪名,也厘清了战国策派“民族文学”的功过、“形态史观”的是非及“尚力......
论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国策派作为抗战时期名声大噪的学派是由于该派学人发表了一系列极端怪异的言论,与此同时,它也遭致学界同......
【正】20世纪40年代最流行且影响最大的两部"间谍"题材作品,当属陈铨的戏剧《野玫瑰》和徐訏的小说《风萧萧》。《野玫瑰》是陈铨1......
【正】抗战时期,中国人对"力"的推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战国策派正是抗战时期提倡"尚力"思潮的代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陆学......
<正>序言(一)问题所在本文所论述到的《战国策》创刊于1940年4月。从1938年10月武汉陷落开始,到同年底汪精卫逃出重庆,再到欧洲战......
在20世纪40年代,几位中国学者依据文化形态史观对中外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其中以雷海宗为首的战国策派颇具影响,从而在中国现代史学上留......
《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香港地区唯一公开出版的理论刊物,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