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蒋反共相关论文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前夕,国民党南京政府仓皇决定"迁都"广州。正当国民党感到万念俱灰之时,美国驻南京大使馆拒绝随同......
1944年9月,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后又成为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综观全局,美国的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太平洋战争前的美国对华政策,既是美......
上 篇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而跃居世界一号霸主的美国,为变中国为殖民地,推行着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自恃后台硬,悍然撕毁......
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政策,总的来看,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前的“不承认”、“不接触”的反共政策;太平洋战争后到1944年底的“......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偏见,屡屡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重大战略误判就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误判......
本文主要概论抗战八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分三部分:第一,从“中立政策”转向援华抗日主要论述政策转向后的援华事实.第二,从援华抗......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周恩来曾通过当时在延安的美军观察小组与美国政府联系,再三要求秘密飞赴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会谈。然而,这一计......
二战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其对华政策,以此来实现自己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但华盛顿方面调整的基点始终是支持亲美的国......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是以1941年底爆发的太平洋战争为标志,由“中立”、“不干涉”政策向扶蒋容......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
'九台事件'并非偶然,它是美国执行军事援蒋政策的结果。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积极、谨慎地与中共进行交涉,中共则在审讯过......
1944年9月,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后又任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
战后在中国占有优势地位的外来势力是美国,美国对华的政策也就一直影响着中国政局的发展。作者试图从战后美苏的关系、美国政治等......
<正> 帕特里克·赫尔利于1944年9月作为总统个人代表使华,11月17日任驻华大使,到1945年11月27日辞职,历时一年两个多月。这期间,世......
<正> 〔教学思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而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
<正>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是抗战胜利后中共同国民党蒋介石一场严峻的斗争,就其斗争形式来讲,主要表现在军事方面,但外......
<正>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最终形成了关于国内形势和格局走向、战略目标、战略性质、发展方向等地缘战略。......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一是调动中国社会各方面力量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势力;二是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和对美“友好”的国家,在战后能......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正逐渐形成。经过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世界基本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
<正>五评美国"白皮书",是1949年8月中旬至9月中旬,毛泽东先后撰著并发表的一组重要政论文章。在此,毛泽东充分利用美国"白皮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