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传播相关论文
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犯罪行为,但其具体涉及何罪,目前仍有诸如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传播性病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在信息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日益丰富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催生......
基于恐怖信息的现实扩张,以及司法实践过程中认定本罪遇到的障碍,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罪名认定、量刑......
在信息网络时代,数量庞大的信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人们无从知晓信息是否真实。人民日报2012年4月16日的一则报道细数了“近年来在社......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
事件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即时通信工具等手段编造、散布虚假恐怖......
《刑法修正案(九)》首次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必要之举。认定是否构......
记者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获悉:自4月下旬部署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清理了网上大量虚假信息,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客......
2月10日凌晨,传言江苏省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发生爆炸,方圆十多公里内上万名群众惊慌出逃,引发多起车祸,导致4人死亡、多人受伤。......
故意在微信、微博等信息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最高可判7年——2015年11月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规定引发关注.根据司法解释:......
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定性一直以来都存在较大争议。2017年7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关于办理组织、......
自2月18日“知名汽车交易服务平台人人车破产”的传闻在网上疯传之后,有关人人车经营异常、资金链断裂、大规模裁员、员工维权的消......
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3个指导性案例,对检察机关办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加强指导,特别强调依法从严打击“诈弹”......
我国刑法中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名在可罚范围、行为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适用等方面均有漏洞,亟需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在卖淫嫖娼中,故意传播性病毒可以适用传播性病罪。艾滋病应属于性病范畴,故意传播艾滋病毒也可以适用传播性病罪。客观上传播艾滋......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不但会导致疫情传播,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纳入刑法评价无可厚非。但是,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故意......
针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诸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处罚的条款,有些设立了独立的"故意传播艾滋病罪",有些则用其他罪名。在......
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已对现实社会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传统型罪名已经不足以打击网络谣言现象。《刑法修正案(九)》顺应时代的发......
<正>为依法惩治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编......
<正>我国刑法第291条之一对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规定较为笼统,入罪标准、加重量刑的标准均模糊,导致司法实务中对认定该罪......
<正>(2013年10月)事件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即时通信工具等手段......
<正>近来,我国民航部门连续遭受"诈弹"袭击,造成乘客恐慌,飞机停飞、晚点,机场正常管理秩序受到严重干扰。而从司法机关公布的相关......
<正>截至目前,最高人民检察院已印发了三批共11个指导性案例,中国特色的检察案例指导制度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这些指导性案例呈......
<正> 【要点提示】虚假的地震信息完全具备虚假恐怖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属于虚假恐怖信息的范畴。行为人在发生特大地震后余震不断的......
近些年来,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新的文明,无论是社会政治、社会经济,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信......
当下,在信息平台上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屡见不鲜。为此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291第2款的规定,即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对于编造......
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所规定的罪名是:“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
艾滋病的迅猛发展正在演变成为国家性的灾难,这已不是危言耸听。鉴于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特别是其迅速传播的现状,对故意传播艾滋病的......
9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解释......
期刊
本刊讯最高人民法院9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
目前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相关的刑事犯罪正在悄然上升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究竟应以什么罪名定性争议很大。从医学的角度看 ,......
本研究源于对云南省某市13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实地调查。调查发现:在131名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中,有6.1%的人存在故意传播艾......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已于2......
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刑法上如何定性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为司法实践中对于此种行为的定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于故意传......
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这一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在刑法上如何定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行为立法......
根据法律条文以及现行有权解释规定,本罪的构成,一是需要信息达到虚假恐怖的性质;二是该信息经过编造并传播;三是该信息扰乱了社会......
<正>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案例1:2004年9月12日10时许,被告人杨某因盗窃北京某超市商品,被超市人保科扣留随身携带钱物。为报复超市......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在孕育、传播着各种各样的谣言。近年来,各色网络谣言总能在一些事情上推波助澜,......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侵犯的是社会公共秩序,因此,本罪名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在最近几年,该类犯罪呈现出一个......
传播性病在现实社会中有多种途径,并不仅限于卖淫、嫖娼活动。将《刑法》第360条第1款的规定以传播性病罪命名,在司法实践中产生罪......
<正>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因不满双流县人民法院对其位于双流县籍田镇北街107号的一处房产的拍卖评估价格,于2013年8月17......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现状不容乐观,且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强迫、引诱、容留......
近年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犯罪频发,特别是针对民舷航班的虚假“炸弹”威胁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
【裁判要旨】明知危害结果必然发生,仍然实施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行为,主观故意类型是直接故意,非持放任心态的间接故意。编造虚假恐......
<正> 传染病(包括性病)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三类:甲类传染病有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有病毒性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