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簿相关论文
更路簿承载着我国南海渔民从事耕海活动的历史经验与中华南海海洋文化,对其进行挖掘不仅能够客观证明我国在南海所享有的历史性主......
现存大部分更路簿的内容主要覆盖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南洋的更路,郑有勤—郑有奕更路簿和庄云青更路簿记载了广西北部湾......
期刊
更路簿是南海渔民在世代航海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指南,包含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和文化价值。然而,由于没有得到合理地开发和重视......
摘 要:“更路簿”是中国渔民自古以来在南海生产生活的航海指南,具有历史、法理、文化方面的价值。博物馆可从“更路簿”纸质文物本......
每天傍晚时分,海南大学校园里就会出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携着从家属区走向图书馆,20多年寒暑不易,节日不休。 他们是海南大学年......
周伟民教授和唐玲玲教授,一位84岁,一位82岁,是《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的共同作者。在这本著作出版前,担心“更路......
本文通过对更路簿现状的考察研究,提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应在普及文化遗产认识、开......
《更路簿》是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相传的南海航线线路知识,是我国历代南海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粤琼航路是我国南海更路簿中所载自广东、海南出发往返于两地间及其周边海域航线的统称。在对现存“更路簿”中所载六份粤琼航路文......
《更路簿》作为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对三沙等海域拥有主权的重要佐证,其历史文献价值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其......
通过利用《更路簿》数字化研究方法,详细比较王诗桃家族不同时期多个版本的《更路簿》,王家现持新版存在部分更路将"猫兴"传抄为"......
摘要:每册“更路簿”包含若干条“更路”,每条“更路”含有起点、讫点、针位和更数四大要素。本文首次提出“更路”的数字化方法,用数......
摘 要:《更路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南航航行指南,而且还是我国南海维权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
南海《更路簿》是历史上海南渔民长期海洋实践的产物,属于渔民的集体记忆,具有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南海《更路簿》在经历了一系列遗......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在南海捕鱼和进行其他生产活动的航海指南,是海南渔民长期在南海远洋航行,凭口头传承和文字记载而保存的航海......
一、《更路簿》研究现状评述20世纪70年代,随着韩振华先生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海南发现《更路簿》并于80年代公诸于世,《更路簿》由此......
古时航海记载中“更”有多种含义,可表示时间、里程或航速,作为距离计量单位时也有多种说法,从每更约10海里(约37.04里)或约40里甚......
海南渔民长期以来在南海诸岛航行用的《更路簿》据考证自明代流传至今,它与明万历年间出版的《东西洋考》中的“东西洋针路”在形式......
在南海二十一册《更路簿》更路数字化基础上,得到更路平均航速12.5海里/更及针位航向与最短航程航向平均偏差12. 12°结论。从......
在全球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文化符号的塑造和传播是国家形象树立的必然选择。文化符号对受众的文化认同有着极为重要......
从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开始记载航海谚语"去怕七洲,回怕昆仑"后,直到清末,它一直是航海家恪守的航海要诀。过往史地专家大多局......
南海诸岛及其附近的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近些年来,南海周边的部分国家不断对南海海域......
目前文创产品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积极、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的重要举措,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从建馆之初就注重文创工作规范化、资源......
几百年来,海南琼海渔民在耕耘南海的同时,以约定俗成方式,给南海诸岛的岛、洲、礁、沙、滩等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分别取上了俗名。琼......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渔民航行于南海海域所创造的航海指南,由口头相传的《更路传》、手抄本《更路簿》等独特的海洋文化要素组......
南海《更路簿》,除记载有从海南岛前往我国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的往返更路外,还记载了从海南岛本岛及南海诸岛前往海外各地的更路,即......
“更路簿”记录了海南渔民世代开发和经营南海的历史,是中国南海维权的铁证.然而,目前学界对其英译集中于讨论“更路簿”的发掘可......
海南岛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上。从现存的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的历史文物来看,古代海南岛的居民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航......
针对南海更路簿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基于地理学、航海学、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出南海更路簿综合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大量存......
南海"更路簿"(如图所示)主要是中国海南岛渔民在千百年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和创造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更路簿"才逐渐引起国人......
期刊
刘南威教授从事南海诸岛研究40多年,出版南海诸岛著作《南海诸岛》(曾昭璇,刘南威,等,1986)、《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1996)、《......
《更路簿》是历史上我国海南、广东沿海渔民在南海长期作业的航程记录和航行指南。据渔民传说是明代“三宝公”时流传下来。出海时......
更路簿常见更路航向表述形式主要有针位航向与真北角度航向两种,而苏标武家有两种更路簿的更路航向表述形式非常特别,有的更路航向......
更路簿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经略南海的历史见证。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更路......
更路文化是海南渔民在世世代代耕海劳作中积累,区别于其他地区群体的一套完整的行为认知系统,是其天地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目前......
《更路簿》是一本海南渔民往来南海诸岛礁的航海手册,记录了海南岛渔民命名南海岛礁的地理名称136处,这些南海地名生动地反映了南......
"更路簿"形成于明代初年,盛行于明中叶、清代及民国初。在19世纪30年代外国海图风行和导航设施普及以后,更路簿被取代,退出历史。......
曾昭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地理学等学......
南海《更路簿》是国家级非遗,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海南渔民耕海作业的集体记忆与"祖宗海"的家国情怀,探讨《更路簿》的保护、传承和......
海南历代渔民根据远航经验手绘的《更路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航经与文物史证。尽管当代《更路簿》作为航海指南的......
海南渔民的《更路簿》经过了四十多年来的专家调查,迄今已发现42种,极大地丰富了《更路簿》的研究内容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版本......
<正>2018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王颖教授作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张争胜合作编著的......
香港学者陈佳荣先生和笔者合作编著的《渡海方程辑注》于2013年6月由中西书局(上海)出版.该书名中的“渡海方程”,既指中国最早刻......
南海更路簿是以中国海南岛渔民为主在千百年的渔业生产实践中发明和创造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更路簿才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并进入......
本文是对《更路簿》研究的一个总结。首先通过文献的整理,展示了《更路簿》发现与征集的过程,并对目前已经获得的30多种《更路簿》......
南海诸岛土地名研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首推刘南威教授。刘南威对南海诸岛土地名的研究,开始于1971年,他当时与吴郁文教授一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