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世侯相关论文
北宋末年,粱氏家族迁入平遥梁官村。金末,四世粱瑛降蒙,被封为五路万户,子孙承继,成为平遥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后由武转文,明清......
汉人世侯是金(蒙)元鼎革之际,一支颇为活跃且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元朝统一中国之后,也是蒙古贵族颇为倚重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一部......
公元1206年,蒙古族杰出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强大的蒙古骑兵开始不断侵扰金朝边境,最终灭亡了金朝与南宋。习惯上人们将这一......
本文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大约六十年间(1210s-1270s)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内......
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长安区韦曲发掘了蒙元时期“汉人世侯”刘黑马及其家族成员墓葬12座.其中葬于大朝中统三年(126......
蒙元时期的汉人世侯,通过和北方儒士们的长时期的频频接触以及个人的主观努力,其文化素质也逐渐提高,有的喜欢文学、史学、医学和艺术......
13世纪成长于蒙古军事集团中的一批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功勋,也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在诗史上小有可观。这些军旅诗人大致......
近三十年来学者对元代汉人世侯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无论是兴起原因、集团组成,还是作用影响,学者们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对......
金末元初王朝鼎革之际,有历史责任感的北方儒士和权倾一世的汉人世侯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具体表现在:儒士们拒绝应召入幕;反对汉人......
<正>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人,十三世纪中国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人们公认的。同时代人,为《遗山先......
绝大多数汉人世侯都忠实履行了蒙廷规定的纳质、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等义务;燕京行台统辖、监临中原诸郡,汉人世侯听命于燕京行......
忽必烈惩李碹之乱,于中统四年削夺河朔山东大藩的兵权,保留其管民总管一职,同时擢升大藩属下的千户为万户以统领其军队。对大藩来说,削......
13世纪初,蒙古南下攻打金朝,迫使金朝迁都而失去对黄河以北的控制。蒙古以封高官,划分辖地的办法吸引汉族地主归降。归降的地主由于官......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二○一六年九月九日,首都博物馆联合十四家博物馆,共同推出“大元三都”展,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元代历史文化随即呈现在观众眼前......
助军是汉人世侯向蒙廷应尽的六项义务之一。世侯助军与否,是考察蒙延(中央)与世侯(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指标。蒙古灭金后至元世祖中统初......
在蒙元史的研究领域中,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是个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然而,有关山西汉人世侯方面的问题,迄今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本文......
金朝末年,也就是大蒙古国初期,中国北方有多种政治势力逐鹿中原,除了南宋、金朝、大蒙古国外,还有进行武装割据的汉人世侯和起义军......
本文聚焦于始自蒙古南下徇地中原、迄于忽必烈至元初年大约六十年间(1210s—1270s)华北地方行政建置发生激烈改易的现象,对该区域......
<正> 达鲁花赤是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始设于成吉思汗时期,有元一代置而不废。对这一官职作系统全面的......
元杂剧四大活动中心的形成,是蒙元时期元杂剧兴盛发达的重要标志.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
<正>手边拿到一本朋友寄来的《元代文化史》(以下简称《文化史》),由陈高华、张帆、刘晓三位学者合著。元代,包括更早的蒙古时期的......
金元之际,古代戏曲在北方赖以生存的社会艺术条件几被战火毁灭殆尽,然而在金元汉人世侯所控制的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却奇迹般地......
金蒙(元)鼎革之际,成熟的汉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汉人世侯、北方儒士、全真道是当时挽救汉文化的三支主要力量。本文主要从北方......
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南郊长安区韦曲发掘了蒙元时期"汉人世侯"刘黑马及其家族成员墓葬12座。其中葬于大朝中统三年(1262......
<正>西安近年考古发掘的元代刘黑马家族墓,是迄今陕西地区发掘规模最大的元代家族墓地,出土文物种类多样,尤其是细泥灰黑陶俑和明......
蒙金战争的爆发,对汉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而金国的某些实力派人物归附蒙古,蒙廷授予他们以官爵并世袭罔替,他们被称之为汉人世侯......
<正> 一二一○年,蒙古开始攻金。次年,先锋入居庸关,抵中都城下,长城以北金所属州县,无不残破。一二一三年秋,又分兵三路大举南下,......
在仔细翻检沁河流域的有关文献后,大体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即沁河流域的世家大族,不论是将军还是文职官员,不论是饱读诗书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