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派相关论文
要对礼法之争以及双方思想有一个较为准确客观的认识,就不应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结合当时社会具体情况对礼法之争双方的思想再......
一 张之洞,河北省南皮县人,生于1837年,卒于1909年10月4日,历经道光、成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当时政局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从张之洞辞世到今天,一个世纪的光阴飘然而逝。 一九九八年,当代学者李书磊在评论梁启超的《政变原因答客难》一文时写道:“梁......
沈家本在清延“参考中西,拟定办法”的指导思想之下,渐次形成和阐明了“会通中西”的修律思想.沈家本既不是彻底的“法理派”,也不......
本文以清末“礼法之争”为视角,对清末引进律师制度的争论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细致梳理法理派与礼教派双方各自的理由,同时结合清末......
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挽救严重的统治危机实行改革,而法制改革成为核心,改革中产生了对法律价值取向的争议并形成“礼教派”和“法理派......
清王朝末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订法律的活动.在修律过程中,中西两种不同质的法律文化发生冲突,由此爆发了一场历时十年之......
作为西方法律思想的结晶,程序正义在当下中国法治进程中所具有的价值不言而喻.清末司法改革在西法东渐和立宪主义背景下,把程序正......
清末的"礼法之争"背后实际是主权和"国本"之争,是进化理性和建构理性之间的冲突,是"中国国情论"和"普适经验论"之间的碰撞。这些问......
清末修律中法理派满汉民族平等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晚清社会发展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现实需要、中西平等理念或思想提供的理论来源以......
摘 要:清末改革之际,围绕着新式法典的修订,礼教派与法理派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论争。在这场关于传统道德与新式法律抉择的争论中,双方各......
清末修律中法理派人权思想在中国近现代人权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法理派人权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人道主义向近......
<正>凡研习美国宪法者,莫不研习《联邦党人文集》①,因为联邦党人之主张乃美国宪法思想精粹所在。联邦党人中声名最著者,为亚历山......
期刊
摘要:1902年至1911年,清政府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在厉行“新政”和“仿行立宪”的招牌下,进行了一次修律活动。这次修律活动是中国封建法......
公元一○○○年的时候,除了威尼斯和伦敦以外,西欧超过几千人的城市还不到三十个。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有数十座城市的人口超过万人,还有......
发生在1902年—1911年修订法律过程中的清末礼法之争,是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和以沈家本、杨度为代表的法理派就修律的主......
<正>上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如何可能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自那以後,中國社會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而深......
对于清末修律时爆发的礼法之争 ,以前的论者多以为体现了礼教派的强大和法理派的软弱。作者从奕匡力和他主持的宪政编查馆入手 ,对......
清末礼法之争中,就修律与收回领事裁判权关系问题的辩论表明,法理派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修律本身并不能收回领事裁判权,但在礼教文化......
<正> 目次一、维新派的司法思想二、法理派的司法思想三、革命派的司法思想四、结论与余论所谓"西学东渐",是指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正> 1902年至1911年,清政府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在厉行“新政”和“仿行立宪”的招牌下,进行了一次修律活动。这次修律活动,是中国......
<正> 在如今生动复杂的社会中,要求法律能及时、准确、全面地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设想。愈想单纯......
清末变法修律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冲突的产物。围绕修律,统治阶层内部存在较大分歧。以劳乃......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有两次大的礼法之争。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隔两千多年以后,在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清末中国法制近代化是晚于明治日本法制近代化几十年的历史进程 ,但即使如此 ,前者的成果显然远远不及后者。两个国家后来的政治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振兴自强,是当时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在这种时局下,一......
清末修律中的法理派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情理观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使其具有了近代意义上的丰富内涵。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是其融......
【正】 戊戌维新运动以"六君子"慷慨走上刑场而告失败,然而历史已进入了变革封建制度的时代,其势如暴风骤雨,不可阻挡.继戊戌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