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会相关论文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指出《大献经》倡导的中元节原非道家节日。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
摘 要:清明节和盂兰盆会作为中日重要的仪式,二者具有很大相似性。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清明节的时候会有祭祀祖先、野外......
盂兰盆会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然而“盂兰盆会”在日本被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却趋于销声匿迹。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保护......
期刊
在民国时期的东北地区,庙会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尤以天齐庙会、娘娘(碧霞元君)庙会、药王庙会为主。除此之外,还有较为特殊类型......
旧时,苏州风俗中有三节,即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每逢三节必定举行各种群众参与性活动,称之迎神赛会,俗称看三节会、看无祀会。......
一、鬼节中的文化中国人的“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汉族最隆重的传统鬼神祭祀节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
农历七月十五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又称中元节,民间又称其为"祭祖节"。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它在七月望日"秋尝祭......
在唐代都城长安,七月十五中元节宗教体验大多是在佛教场所进行。节假日当天民众对佛、道二教的不同参与表明,佛教以"盂兰盆会"对报......
中元节是华夏民族传统祭祀祖先的节日,中元节最早形成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到宋代已趋于完善。中元节开始由寺院的集体祭拜活动,逐......
本文在对阴嘉政窟《报恩变》情节仔细辨认的基础上,分析了须阇提、善友本生首先在盛唐末《报恩变》中出现并在吐蕃时期一直受重视......
当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教就面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挑战。中国佛教徒从理论和实践的两方面作了积极的回应,(1)翻译相关的......
<正> 《封三娘》是《聊斋志异》中颇为独特的一篇。冯镇峦认为:"《聊斋》各种题都做到,唯此中境界未写,故又畅发此篇。" 初读《封......
中晚唐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各种佛事活动依然照常举行,盂兰盆会就是其中大众性佛事活动之一,此间僧人在寺院说唱《目连救母变文》,使......
<正>今年8月10日是农历七月十五。与春节、清明等节日相比,七月十五在当今中国的节日体系中已处于边缘化状态,许多人对其节俗活动......
释教节日盂兰盆会古印度本无,是中国汉传佛教徒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建成的"救拔父母"度七世父母的一种法会,在中国本土文化冲击下......
<正>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这天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七月半,鬼乱窜"的谣谚,有祀者,回家接受子孙的祭拜,无祀者,有公众请佛......
本文认为:(一)盂兰盆会是印度佛教原有的仪式,远源于婆罗门教的“祖灵祭”,近源于原始佛教以来的“腊佛”,非汉邦所新创;(二)现存文献不足以......
<正>鲁迅在《我的第一个师傅》一文中幽默地写到他"最初的先生"—绍兴长庆寺住持龙师父其人,说他平时很和气,也不念经,只有到了"穿......
【正】 (一) 目连救母,一个印度佛教故事,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几经转释、衍化和传播,终于形成具有多重文化价值和多元文化集结的目连......
<正> 插柚球,是流行温州苍南、平阳、洞头和台州玉环等闽南音系地区特有的民俗。在农历七月二十九日,秋米柚成熟的日子,每家要挑选......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自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内容取之佛经故事,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
为什么要选择溆浦作为他流放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要选择农历五月初五投江?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谜团又有了新的论点。是被放逐还是受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