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场案相关论文
关于唐寅传世的数幅枯木寒林图,以往的相关研究对其意义的解读比较模糊,也未有深入探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结合图像文本与文字文本......
本文以清初诗人丁澎为研究对象。丁澎(1622—1691),字飞涛,号药园,回族,浙江仁和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夜.而对于张穆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中转折的一年.他踌躇满志地参加了顺天乡试,结果却“被斥退场”,永远不......
期刊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文化巨匠,鲁迅一生的不同阶段已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阐释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研究者对鲁迅少年时期家庭......
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夜.而对于张穆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中转折的一年.他踌躇满志地参加了顺天乡试,结果却"被斥退场",永远不准......
期刊
这里是黑龙江省海林市,也就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宁古塔旧城。顺治十六年七月十一日,因“南闱科场案”被流放的吴兆骞、方拱乾等八名举......
程敏政以少年聪慧、仕宦早达而闻名于明代文坛,却因一场科场案而断送了仕宦和学术生涯,折射出明代官场权力斗争的激烈。他留下的众......
清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大比"(恩科),是王国维以16岁考中秀才(诸生)之翌年,首次赴杭州参加"乡试"。他"不屑就时文绳墨","不终场而归",却禀告了"杭......
唐代科举制度总的来说是较为公平合理的,但也存在某些弊病,尤以中晚唐为突出。从这一时期的六次科场案,我们可以看到科场上存在着......
桐城方氏是明清时期江南的著姓望族,以仕宦治学著称于世。清代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打击士人、禁锢思想、巩固统治的政策和措施,如......
<正> 一六五九年闰三月初三,京师齐化门外,许多文人正在为一个被遣戍的流人饯行。诗人吴梅村捧起诗笺,走到被遣戍的流人面前,凄凉......
<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的功罪,确实难言。整个科举史就是一个找破绽与堵破......
拙文《浙江科场舞弊案中的重要人物———周锡恩》在2003年6月《鲁迅研究》上刊发后,陆续有来信来电就拙文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与我......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科场案,是清廷大兴文字狱的开始。此案蔓延几及全国,次年被斩、被绞、被流、被革的官员、士子不计其数,充......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乡试是科举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金元以来中国朝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风俗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
本文通过对清代57名状元出身的抽样调查,论述了科举制度不拘门第、均等竞争、公开考试、优胜劣汰的基本特征。为了保证这一制度的......
<正>科举案并非始于明代,唐、宋时已有个案发生,不过唐、宋科场案往往是因为关节之弊,并没有酿成大案,所以责罚也比较轻。到了明代......
<正> 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狱之一,极为清人所注目,亦常令探研清史者涉论。但有关史著或......
<正> 文字狱是封建时代一种特殊的刑案和事件。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专从人们的文字著作中寻找罪状和事端,因而是专门对付文人士大......
<正>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狱之一。因该年为戊午年,又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故此案多谓之......
<正> 自从隋唐建立、健全了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封建文人信守不渝的“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就具体化为学而优则科举了。科举是个龙门,......
<正>明代中叶,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吴中地区的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当时全国在诗、词、戏曲、书法、绘画、工艺等文化艺术......
<正>"江宁织造"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胡忠良在《教科书里没有的清史》中说"康熙朝著名江南三织造都是‘包衣’的身份。其中,最出名......
<正> 一按照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蒲松龄无疑是批判科举制度的先驱者,似乎他早就看清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对国家的危害,主动地站起来对......
<正> 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冬雪之日,江南举人顾贞观在北京,寓居千佛寺中,想起远成宁古塔的一位同乡文友,百感交集,挥毫写下《金缕......
元和三年制举科场案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最大的一次科场案,引发了牛李党争。笔者认为史书中所谓的"权幸"实乃吐突承璀,并非李吉甫。牛......
学界目前已经普遍认同董其昌正式出任朱常洛讲官的时间是万历戊戌(1598),但对其出任讲官的现实原因缺乏关注和探究。《明史·董其......
周福清科场案述略朱正《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