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编修相关论文
杨士奇及其‘文渊阁书目’丁文(南京图书馆)杨士奇,名寓,字东里,说号文贞,江西泰和人。生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965),卒于明正统九年(1444)。曾任翰林院编......
《入陇琐记》是民国大学者许承尧赴甘肃任职路上的日记。日记对沿途见闻多有记述,其中对于河南西部一带的记载,着重于交通、民居、......
在殖民暴力统治之下,侵略/反抗并非是被殖民者生存状态的全部历史。就如一八九三年四月,年轻的甘地乘上了从南非德班到比勒陀利亚的头......
我国徽商闻名遐迩,素有“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之说。所谓徽商巨富,一种是带着小麦面饼,穿着草鞋,从徽州深山老林里走出来,靠勤劳、智......
黄绍箕(1854—1908年),字仲,又字穆琴,晚号鲜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子。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二十一年侍父归里,途......
清末名臣黄桂鋆(1858—1903),原名桂清,字伯香,号养吾,贵州安顺人。清光绪八年(1883年)中举人,次年会试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
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可追溯至强学会和官书局,康有为、梁启超与孙家鼐皆有表现。至戊戌变法期间,由于翁同龢被罢免,《大学堂章程》起......
2013年6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老城区岳村北清理明代墓葬一座,出土了明代锦衣卫百户汪宪墓志及其夫人罗氏墓志各一合。汪宪墓......
《明书》是清初史家傅维鳞(1608—1667)任翰林院编修时所纂纪传体明史,因《四库全书》仅列其入存目,并加以否定,学界对《明书》多......
《浮生六记》新增补本所收之《册封琉球国记略》,须正名为《琉球国记略》。将它和官书《续琉球国志略》相对照比较,可发现它记载有......
清朝晚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太监可以代替朝廷责骂大臣,而且还成了一种惯例,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当时的朝廷规定,如果朝廷要责骂京......
蔡元培(1868~1940)出身科举,是清末的翰林学士。但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他却最终以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而著称于世。同时......
弁言明清时期,相当于今天省一级的考试称为“乡试”。按制,凡某科文、武“乡试”结束后,要编制、上报两种材料:一为《题名录》(明......
在国家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安溪文庙榜上有名。建造于1001年的安溪文庙,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江南现存同类文庙中......
新科进士们殿试过后,要在皇帝面前听候宣布名次,这一仪式叫“传胪”或“胪传”。 一、多唱了几百名 宋太宗赵炅将科......
张之洞(1837—1909年),字香涛,河北南皮人,官僚世家出身,1863年考中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曾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
他还公告国人:我国不强,绝无可获公道希望。 习作谦(1880~1974),字成章、德任,广东兴宁人。其父海外经商,眼界开阔,很重视对孩子的......
湖南醴陵是中国著名八大陶瓷产地之一,清光绪三十年(1904)冬,湖南西路师范学堂监督、大名鼎鼎的翰林院编修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湘西......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蝯叟。湖南道州人(今道县)。为清朝一品大员、户部尚书何凌汉的长子。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
南开“校父”严范孙,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曾因致力于改革科举制度而名闻天下。因他,才有百年南开的辉煌。但他的慧眼识才识人,却不尽为......
蔡元培先生是晚清和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教育家,他确立的“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至今仍未过时,这是国人熟悉的蔡元......
一、小山公修《家乘》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岁末,内阁学士邹一桂疏请致仕,是年七十三岁。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江苏无锡人(按,雍正四年......
在历史的烟云中,有那么一个传奇人物:少时即聪慧不凡,17岁便中秀才,21岁住于曾国藩府邸受其补习教导,曾任翰林院编修,登峰造极之时......
明代中叶,素来被人视为蛮荒之地的海南大地上,一颗巨星冉冉升起,以它耀人的光芒震撼了中原大地。这颗巨星,就是人称“广东三大学者......
【正】陈振先(1877—1938),广东新会人,字铎士,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我国第一个在国外获得大学农科毕业文......
清末,朝纲失坠,政治窳败。发生在光绪三十三年的“杨翠喜案”及其所掀起的政治风潮,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政权濒临的深重危机。......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杀的官员士子不计其数,但其中职位最高的要算是清朝的柏俊了.柏俊是咸丰朝军机大臣、内阁......
吴大澂(1835年—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恪斋,江苏吴县人,是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认真刻苦,进步很快,得......
【正】引言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别号无余。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云南临......
晚清著名朴学家俞樾在学术上的地位和成就素来为人们所重视,但他在通俗文艺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却鲜为人知。本文拟就此作一些介绍,供......
<正> 吴清鹏,字程九,号西,又号笏庵,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文学家吴锡麒第七子。清鹏,嘉庆二十二年(1817)一甲第三名进......
三希堂乃清高宗之御用书房。因物以主贵,品以位高而名满天下,更因《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之刊布而如雷贯耳。......
一个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个是"出版巨子、智民之师"。一个董商务印书馆大半生,矢志扶助教育;一个掌北大十余年,首倡兼容并包。一......
高振霄(1877-1956)字云麓,别名闲云。浙江鄞县人。清光绪甲辰(1904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等职。民国......
家谱,是一个家庭记载本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的档案,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它反映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习俗风尚的诸多方面,......
自秦统一中国以後,到取得独立之前,越南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即在939年独立以後至近代,越南封建政权也积极引进吸收......
杨二酉(1705—1780年),太原晋祠镇人,字学山,号又邨,别号西园、恕堂、柳南、一梅居士,晚年号悔翁。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历任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