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数相关论文
摘要 文章以战国传世文献《孟子》和出土文献《郭店楚简》、《上博简》为研究语料,考察战国中后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得......
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卬"在称数上专用于表单数是历代语文学者共有的结论.文章通过分析、对比"卬"在上古与现代甘肃、宁夏部分地区方......
《论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比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次数少得多,这与第二人称代词在使用对象上要求甚严有关。本文试从使用对象、句法功能......
本文以战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为语料①,来考察战国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在称数和句法功能方面呈现的面貌。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
根据称数的不同,可以把西周汉语中的'余(予)''朕''我''印''吾'五个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
《诗经》最后成书大约在春秋中叶,当属上古中期,它基本能反映上古汉语的语法特点。现就《诗经》一书中出现的人称代词从其数量、称......
文章以《仪礼》《诗经·国风》《国语》《左传》为语料,分别探讨了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和春秋末期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情况,并得出结......
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是荀子对墨子思想的批评与反省,而重点则集中于"差等"与"兼爱"方面。墨子的兼爱并非不讲差等;同时,墨子兼爱所表......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贞观二十年,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撰写成书,记述了玄奘西行求法的所见所闻。由于其特殊的语体形式(即有对国......
作为儒家的传世经典著作,“四书”在中华的文明历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提供了相当一部分从西周到战国乃至西汉这一较长时期......
先秦时期,人称代词繁复,常见的有“我”“吾”“余(予)”“朕”“卬”“台”六个,这些人称代词是语法研究中的热门,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孟子》中出现过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余(予)”、“朕”、“我”和“吾”。其中,“余(予)”和“朕”已是古语词,使用频率低。“我”和“吾......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考察上古文献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称数,比较它们的发展变化,我们就会发现:第二人称碟词在殷商时期的卜辞......
“数”是语法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通过考察文献认为:战国时期的第二人称代词没有数的分别;秦至汉初时的“若”、“女(汝)”没有数的区别......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见诸文献的有"我"、"吾"、"余(予)"、"朕"、"卬"、"台",这些人称代词出现时间不一,使用频率有高有低,句法功......
期刊
文章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探讨西周汉语中有无第三人称代词,以及第三人称代词与远指代词的界限问题,并结合语料对西周汉语中的“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