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问相关论文
东汉中后期出现的马融、郑玄等人的经注,为后世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以经学注疏为主导的学术形态,正是形成于此时。若要了解......
明清时期,略相当于今天省一级的考试称“乡试”,共三场,分别考“四书五经”“经学通论”和“策问”,但尤重首场“经学”,且二、三......
中唐名相权德舆,三掌贡举期间所作五十道"策问",主要以阐释"九经"要义为核心,不仅体现了权德舆浓厚的儒学思想,而且通过举子对"策问"中经......
华亭县是全国十三个重点产煤基地之一,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组织工作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本人作为华亭县组织部长,把“组织部长下基......
"策"体在汉诏中大抵可分为三类,即策书、策告和策问。策书通常用于人事的升降任免;策告是以简册相告于天地、宗庙、神明;策问则用于......
古代策问试题是以文章形式出现的,其发问的方式很特别:先发论,在论的基础上再发问,以论带问。策问发论多以儒家经典为缘起和依据,以正史......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
由于元代重北轻南的政策,南方士人在政治领域普遍缺乏话语权力,集体失语实为常态。作为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也被学界认为一味颂圣......
西汉前期孝文帝二年的策问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策问文,到孝文帝十五年第二次策试,汉武帝即位以后,继承了孝文帝的做法,在建元元年举......
策问与对策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考试方法确立于西汉前期。汉文帝时期两次诏举贤良是策试制度化的开始。汉武帝建元元年的举贤良方正直......
“天人三策”发生的时间,必须立足文本和史实进行考辨。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与元光五年对公孙弘的策问主旨一致,而且“天人三策......
试策是宋代科场上的重要文体,宋代试策承以唐制,应用广泛。宋代策问中涉及科举的部分,一般会提问历史上与本朝的科举学制、士风与......
"策问"是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所出试题叫"策问",所答试卷叫"对策"。"策问"主要是就儒家经典来发问,有问有论,其......
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
清朝科举考试策问官方《明史》修纂,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天乡试;但到乾隆朝殿本《明史》刊布之后,科举策问仍试及官修《明史......
晚清以来,科举制常常被狭义地理解为八股取士之类的考试制度,受到了改革派人士的激烈批评和妖魔化处理。其实,科举制的内涵极为丰......
中晚唐相对开明的社会气氛,为"子大夫"在制举对策中针对时弊和现实,敢于直言极谏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唐代制举考试中"子大夫"的称谓......
明代的科举考试,并非如前人所言,考官仅以首场经义来决定考生之去取,而对第二、三场论、策答卷略而不阅。其实,尽管首场经义的地位......
权德舆系中唐陇右籍重要作家,其文脉之象和文学意义值得研究。权德舆的文脉内蕴受南北文化大系浸润和化育,其文学意义在中唐文坛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