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相关论文
耆英在鸦片战争末期竭力促成清廷对英投降,对《南京条约》的订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鸦片战争结束后,耆英是清政府对西方政策的......
耆英是鸦片战争中有一定影响且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术界对于他的评价大略有三种观点,最初是否定派占主流,从2006年后开始有人著文为......
耆英(1790-1858),满洲正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介春,在嘉庆、道光两朝,官运亨通。历任太仆寺少卿、内阁学士、护军统领、户部尚书、吏部尚......
耆英是1842至1848年间清政府办理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参与了战后奠基中西关系的全部条约谈判。“力争国权,整军经武”是耆英......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的割让引起粤澳(中葡)关系失衡,是有澳门议事会九请和中葡谈判的出现。就此,该文分析了耆英在粤澳(中葡)交涉中......
在唐宋文人结社活动中,“洛社”特指唐白居易、刘禹锡等与北宋文彦博、司马光等分司洛阳的赋闲官员所结会社,成员统称为“耆英”,......
中美《望厦条约》签订以前,美国使者顾盛在中国广东与护理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程矞采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照会交涉。程矞采为劝阻顾......
耆英处理对外关系时的妥协态度在国门初开之时的清方官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耆英的妥协态度是由如下一些因素促成的 :亲历战败 ;......
《望厦条约》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早期中美关系的结束和近代中美关系的开始。美......
耆英是中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之一。“务存大体,量为变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耆英对外交涉的两个重要的原则。......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
1844年6月发生的徐亚满案是中美《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中方钦差大臣耆英和美方公使大臣顾圣在书面外交交涉中最为关切的问题。通过......
有关中法签订《黄埔条约》的研究中 ,拉萼尼与耆英之间的来往照会函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利用。这些函件不仅反映出双方在谈......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国内在对华贸易问题上有过短暂的争论,争论焦点在于美国在华利益是凭中国皇帝的恩准,即"一体通商",还是美国......
一些资料显示,幕后推动者应该是一个英国的商业集团,他们希望让这艘中国帆船绕过好望角,航行到英国,作为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 ......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形成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方冲击的首次制度性反应。这一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战时钦差时期、两头体制和两广......
1846年,广东官民捐款修建九龙城寨,代表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决心;城寨捐款余额为加强粤海整个防御体系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这是鸦......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改变了其持续一百二十余年的传统禁教政策,形成了这一时段的对基督教的有限弛禁政策;当时负责主持外交的......
耆英被人们认定为投降派,所办外交被称为投降外交。其实,耆英在海关税则、禁烟、收回舟山诸问题的交涉中,都为中国之利权殚心竭虑......
1784年美国的"中国皇后"号商船首航中国,开辟了中美关系史上的第一条航线,从此拉开了两国经济贸易的序幕。但是随着对华贸易的不断......
由于清廷没能利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难得间隙,变革传统的"天朝体制",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廷总体上仍被迫将自己的外交操......
耆英是中国外交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近代转变时期的封建官员,其夷务思想,带有明显的愚昧成分;其制夷方法,带有封建官僚的智术狡......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禁烟问题持消极态度”的论断有失偏颇。鸦片战争前夕,耆英在盛京地区的禁烟行动积极,态度明确,效果显著;在战后有......
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部屈辱的历史,而耆英是1842年至1848年清政府外交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耆英外交活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