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派诗歌相关论文
摘 要:《雨巷》和《乌鸦》分别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和法国象征主义鼻祖爱伦·坡的成名作。两诗通过丰富的生物、人物、......
明治三十年代(1897~1906),上田敏的译诗集《海潮音》(1905)以及大正初年永井荷风的译诗集《珊瑚集》(1913),把法国的象征派诗歌引进日本诗坛......
中国现代文学是西方文明这个大海盗对中国传统文化强行亲和之后的私生子,它受孕于1840年前后(通常所谓中国近代文学的开端),诞生的标志......
象征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是无生命的对象。它特别关注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融合。通感隐喻被象征派诗人发挥到登峰造......
魏尔伦作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先驱,其诗歌美学观对中国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将从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特......
就马拉美长诗《牧神午后》与德彪西之同名管弦乐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经历、创作动机、过程及作品特点进行了比较,从而分析出......
中西象征诗歌的区别有着它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文化传统和文学积淀的不同当是它的主因。象征诗派在中国的发展影响了不止一代诗人,......
吴文英的词风格独特,吴词的价值,在过去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掘和承认。本文从现代文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其代表作《风入松》,具体而直观......
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最初的译介(1918-1925);(二)象征派诗歌的形成(1925-1937);(三)衰落的挽歌(1937-194......
C. Lewis曾说过“隐喻是诗歌的生命,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没有隐喻,也就没有诗歌。”作为诗歌中的重要流派,象征派诗歌中就大量的......
19世纪中后叶兴起于法国的象征派诗歌,自20世纪20年代被引介到中国以来,曾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一股革新的力量。随后,在此基础上逐步......
本文从“现代性”这一概念入手,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坛“晚唐诗热”现象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西方象征派诗歌、......
在象征主义诗歌的阅读和创作过程中,意象既是对象,又是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与客体转换主客体关系的平台;意象激励着创作和阅读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