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立宪派相关论文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华北地区出现新军将领张绍曾、蓝天蔚领导的"滦州兵谏"和吴禄贞策划以武力逼迫清廷革新政治的活......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步始于清末宪政改革,从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创新。改革中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清末 ,为了救亡图存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两个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派都提出了各自的宪政主张。其中 ,资产阶级立宪派的......
近代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上下求索。张謇这位封建科举时代的“士林魁首”,曾满怀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和......
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四川保路运动是一个重要课题。四川的资产阶级立宪派作为这场反帝爱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曾起过重大的历史......
试论民初中国政党的畸形演变操国胜本文之“民初”是指从武昌起义到护法运动的近六年时间。在这期间,中国政坛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也是最大一次的革命高潮,其成功与失败,均与国民政治心理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拟从辛亥革命......
1909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心态岑红1909年,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政治舞台风云变幻的一年。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一时间,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
19世纪80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立宪派的民权思想呼声渐大,至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立宪派把宣传民权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变专制政治制度......
<正> 这里介绍的是贵州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件文物,据我们所知,这是目前省内仅见的一件珍贵文物。此文物原件长30公分,宽21公分,系以......
<正> 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也是不可低估的一种政治势力。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历史学者对立宪派的......
李剑农先生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指出:“从甲午到辛亥的十七年间,中国内部已组成三大派的政治势力:一、革命派;二、......
【正】 孙中山的思想是中西文化经过交汇、融和、升华、创新而形成的。其中,西方宗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合璧,中国古代的“大同......
【正】 《历史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发表了董方奎同志的文章《论“滦州兵谏”和“士官三杰”》(以下简称《董文》)。作者把曾经......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袁亚忠1906年(农历丙午)9月1日,清政府发布“仿行宪政”上谕,明确宣示预各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以此为标志,清王朝最......
苏修叛徒集团出于反华反共反革命的需要,不惜工本,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炮制了一部由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一九七二年,莫斯科科......
【正】 人们常称清末预备立宪为"假立宪",此种称法是否正确,有待商榷.(一)在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是否存在着一个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
论中国近代议会政治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误谢伟从甲午战争前对议会制的介绍、赞羡,到战后渐趋升腾的要求开设议院热潮,至20世纪初年汇......
【正】 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华北地区出现新军将领张绍曾、蓝天蔚领导的"滦州兵谏"和吴禄贞策划以武力逼迫清廷革新政治......
【正】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这是孙中山在《遗嘱》中总结他个人的革命经历,①并高度概括地表......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在内忧外患的强力推动下 ,清政府在与地方立宪派的较量中 ,只能做出一定的让步 ,资政院是这场政治斗争的高潮......
<正> 多年来,史学界对辛亥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大多持否定的意见,认为立宪派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
<正> 从一九○七年至一九一一年,在立宪派的推动和领导下,武汉地区曾出现了一个地方自治的浪潮。当时武汉三镇行政区划尚未统一,......
<正> 1981年10月12至14日中国史学会在武汉召开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那是启发性很强,招待周到,组织完善的一次盛会。44位外......
<正> 清末江苏资产阶级发起的裁厘认捐活动,尽管范围有限、成果甚微,但却从一个富于敏感的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全面理......
【正】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认为:“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你们看,辛......
<正> 辛亥革命时期的丘逢甲究竟属于什么派?有的同志说他思想上赞扬孙中山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组织上加入了同盟会,行动上又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