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督抚相关论文
劝戒缠足是兴女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公报在其成立之初就积极宣传戒除缠足,从阐明缠足的非正统性和不合理性、提倡“官为提倡”和......
[摘 要]由于政治权力结构的特殊性,晚清兵工业的管理呈现出以地方权力为主导的分散格局,这种格局对兵工业的整体发展产生诸多消极影......
北洋水师的覆灭是学术界长期争论探讨的一个问题,有“避战保和”说;“北洋水师无能为力”说;有“水陆不和,水师孤军无援”说;也有......
本文从经济史与政治史交叉的视角,考察了清代荒政和清代政治的某些关联.对清代救荒的基本章程,清代荒政与官吏陟黜,清代荒政与吏治......
钓鱼岛争端日前再起,航空母舰的“入伍”不仅振奋国人之心,更增加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军事对抗中彰显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其实,早......
19世纪下半叶 ,在长江中下游和运河流域 ,以哥老会、青帮为主体的秘密会党迅速崛起。究其原因 ,主要是 :太平天国失败后 ,苏、浙、......
李鸿章自1862年率淮军入沪镇压太平军,旋出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1870年后又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主持清廷外交长达20......
晚清以降,随着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在这一政治格局之下,崛起的地方督抚势......
清末新政前后,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一支有影响的、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地方督抚参与新政,并积极建言献策,做......
陈三立,晚号散原老人,清末“四大公子”之一,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清末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的儿子,近代诗坛......
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走上了对外宣战的道路,而地处东南的督抚们根据地方实际需要和全局形势采取了完全不同于......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在政治上进行变革,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在此过程中,自晚清以降出现的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以及固有的......
【正】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政治制度建设已逾封建社会历朝之首,显示出专制主义皇权达到绝对化高峰的特征。在中枢......
关于清末中央地方关系问题,学界总体上认定当时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并带有满汉对峙的种族色彩,应该说这一认定在一定程度......
清末宪政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是法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建国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仅限于政治层面的探讨,没有涉及具体的制......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
1874年,总理衙门发起海防大讨论,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集合沿海沿江督抚和中央高级官员的才智,寻求在晚清财政困境中筹措大宗海防专......
【正】 道、咸以来,清朝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在挽救这种危机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进行了权力的重新分配,这就使权力结构发生了新......
晚清时期从地方到中央兴起了创建公共图书馆的热潮,本文通过端方、张之洞等在近代创建公共图书馆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说明晚清督......
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袁亚忠1906年(农历丙午)9月1日,清政府发布“仿行宪政”上谕,明确宣示预各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以此为标志,清王朝最......
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参观宁镇湘鄂皖陆军禀报》,是宣统三年江北督练公所参议官徐树铮随陆军部官员参观江苏、湖南、湖北、安......
戊戌变法前夕,当时24岁的梁启超已清醒地预见到:“今日救中国……在以湘之才,用粤之财,铁路其第一义也。” 广东击响自由钟 清末......
<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涛著《同光年间湘淮分野与晚清权力格局变迁(1862—1895)》一书,2018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法制变革,旨在实现中国法律与国际的衔接、并轨,以期维护我国的司法主权.而地方督抚作为执掌地方军政的朝廷重臣,......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给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为了镇压起义 ,稳固统治 ,清朝中央政府不得不调整自身权力......
清季社会舆论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文章认为,随着地方督抚舆论话语权的不断加强,他们不断引导着舆论潮流。庚......
清代沿袭明制,于比较重要的盐区派遣巡盐御史,后改名为盐政。就两淮盐区而言,盐政之上还有两江总督作为名义上管理盐务的最高长官,......
光绪初年四川省东乡县发生抗粮案,中央和地方军功大吏一致认为要加以“剿洗”,故派大兵压境。兵民冲突导致乡民大量伤亡,东乡案遂......
<正>一、一人治天下雍正登基时已经四十三岁,与所有新皇初登大位的年纪相比并不算年轻,但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成熟优势。朝鲜使臣于......
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对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枢大臣来说,实行新政含有强烈的迎合列强的目的;对地方督抚来说,实行新政的目的主......
厘金制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中一种重要的征税制度。厘金,又称捐厘。它产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废于民国20年(1931年......
地方书局的兴起是19世纪中后期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现象,它是由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社会变迁、政治变局与学术衍变交......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佛界各派纷纷派遣寺僧前来中国各地进行传教活动。与西方传教士来华之后引起民众反洋教斗争不同的是,由于......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olicies of Qing water management,official administration, the techonology of water projects an......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国内外矛盾的不断激化,在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西方列强动辄发动战争,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双重危机之下......
于晚清开始推行的地方自治,至民国时期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可说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晚清及民国时期的社会......
清朝主要通过督抚制度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先在地方集权于督抚再通过掌握对督抚的任免权以及设置其他官员等方式对督抚进行监督,......
地方督抚在中国现代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主要力量之一。本文选取了清末满族改革派督抚代表端方,以其为例,进行......
20世纪初,督抚已发展成为一股独立的、能够左右朝廷决策的重要政治势力。作为清王朝的统治支柱,地方督抚在晚清变幻莫测的政局中扮......
甲午战争,作为正义一方的大国的中国,居然败给了作为非正义一方的小国日本,这简直不可思议。中国战败的原因究竟在哪儿?我认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