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占祥相关论文
以1949年5月8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座谈会为中心,讨论了1949—1950年间梁思成关于北京首都行政区建设规划思想的渊源及流变。1949年5月8......
我国“城市更新”概念最早由陈占祥先生1980年提出,他强调城市自身的演变过程,突出经济因素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并提出更新途径包......
三里河沉思——北京城嬗变劳允兴从西长安街向西出复兴门到木樨地桥,一条纵宽50米的三里河逶迤向南缓缓流过,与河水平行往北是三里河路......
每每说起北京城市功能的超载、雾霾和交通的拥堵,人们就会提起“梁陈方案”— 195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和陈占祥教授提出《关......
本文针对“梁陈方案”究竟为何未能获得政府采纳的问题,结合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访谈,从规划技术、财政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和外交......
一天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多功能厅内挤了二百多名学生,他们是冲着吴良镛而来的。 自1946年受梁思成之邀回国创办清华大学建筑工......
在今天二环路的位置上,曾经耸立着北京城高大巍峨的城墙,那城墙是藏青色的,沉稳质朴,高10余米,平均宽10米以上,总长40余里。如果城墙不拆......
在建国初期,梁思成还浪漫地想,“北京很可以建设成一个环境幽美、生活舒适的‘行政中心’,像华盛顿那样。”然而,这个新首都每天都......
陈占祥先生是 1954年来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 ,在 1954- 1957年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在这期间 ,他主持完成了南礼士路、......
我忘不了的下午茶是“梁思成先生的下午茶”.这是陈占祥先生女儿陈愉庆(多少往事烟雨中)的片断.rn作者绘声、绘色、又充满感情的描......
历史见证了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那些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抹不去的传奇.rn那些为了老北京而奔走的人们:梁思成......
挖潜政务区rn主语国际中心位于三里河政务区,由于历史沿革的缘由,这里成为京城国家机关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事实上也是如此,早在19......
2005年7月的一天,我在北京三联书店买到<建筑师不是描图机器>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我被这凝重的书名吸引住了.我......
1955年4月,当林徽因去世时,梁思成正身处针对他的大批判发动的当口。在以后的七年里,梁思成一个人品味孤寂,身心俱疲。1962年,61岁的梁......
2009年8月29日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编辑部与作者、编者和读者就作品《多少往事烟雨中》举行了读书会。本文记录了作者、编者和读者的......
陈占祥先生是我国著名规划专家,曾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本文回顾了陈先生在解放初期对首都规划的重要思想和在设计院中的......
原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同志于2014年3月14日仙逝。噩耗传来,顿感悲惜,没想到一位心怀抱负、踌躇满志的84岁老人竟然走了,......
2015年9月末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并列举了包括音乐、美......
通过一批新史料的发掘,文章力求还原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的历史......
提起"梁陈方案",人们总会为梁思成保护北京旧城的种种努力感慨唏嘘。而因一纸方案,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的规划师陈占祥,此后......
<正>1东西城城市职能确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百废待兴,各方面建设都非常依赖当时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的苏联,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更是如......
当年,《梁陈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导致陈先生的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梁先生虽幸免于难,亦"遍体鳞伤",自身难......
陈占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城市规划专家。他不仅有卓越的才能和学识,而且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
几乎走在每一座城市,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繁忙与繁荣:混杂的打桩声、水泥搅拌器的轰鸣声、切割建材的锯声,半夜依然闪闪不熄的焊花......
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90周年,本刊从这期开始连载《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一文。它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梁思成......
本文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史上著名规划师陈占祥及其城市规划思想和实践为主题,从而填补中国城市规划史上对陈占祥城市规划思......
学位
<正>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际,来自全国不同单位的总规划师们办一个主题为"坚持专业精神"的论坛。近些年大家都感到我国城乡建设......
根据1950年梁思成、陈占祥合写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原稿及其拓展内容编辑完成的<梁陈方案与北京>一书(梁思......
陈占祥教授,1916年6月13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奉化。早年求学于上海雷士德工学院,1937年考取伦敦大学,次年赴英入利物浦大学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