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千里相关论文
一、上海古籍版《顾千里研究》(李庆著)第351页论及《舆地广记》版本时云:“朱竹坨所藏本归黄丕烈以后,又入汪阆源之手,再为吴志伊所......
《尔雅注》的宋刻十行本,是该书传世诸版本中较好的一种,但此本板片曾经剜改,故先印本与后印本的文本有所不同。书成后在中国、日......
东汉人文集存世者仅蔡邕一家,蔡邕文集历经传刻传抄,留下不少珍善版本,比如在铜活字印本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明正德锡山华氏兰雪堂铜......
吴宽丛书堂钞本《嵇康集》后有“庚子六月入伏日记于顾南原之味道轩”一跋,学界通常认为是顾千里作。然此跋绝非乾隆庚子年(1780)......
段、顾之争的根源是小学与经学之争。段玉裁的研究方法是根基于小学的考据方法,顾千里的研究方法则是具有传统经学特色的方法。段......
洛阳邙山出土一盒北魏墓志,志盖六字“长孙使君墓志”,石高70.5厘米,宽68.5厘米。书25行,满行26字,计587字,首题“魏故安州刺史长孙使君......
校勘学史上嘉庆十二年至十三年段玉裁与顾千里的矛盾,绝非感情用事,它实际意味着二人古籍校勘原则的根本对立.段玉裁舍弃文本的依......
本文以所载陆心源藏书为基础,从中统计出陆氏所藏、现存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何焯、鲍廷博、黄丕烈、顾广圻、劳氏等名家批校题跋本......
顾千里作为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学者,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有两方面的卓越贡献.一是制订了一份完整而全面的'文选学'研......
顾千里是清代嘉庆、道光间的著名学者,精于校勘之学,所校勘的典籍广为流布沾溉后世,被誉为"清代校勘学第一人".他特别注重收罗众本......
顾千里一生从事刻书活动.他自己出资主持刊刻,与他人集资刊刻,大量的则是辅佐他人校刻诸书.他的刻书思想值得借鉴.顾千里的刻书活......
顾千里是清代著名校勘学家,"不校校之"是他校勘学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其校勘学思想的形成,受传统校勘思想,特别是宋人校勘思想的深刻......
清嘉庆张敦仁刻《仪礼注疏》被公认为《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系统中的最善之本。该书实为顾千里取宋刻《仪礼经注》及宋刻《仪礼疏》......
董康《书舶庸谭》卷三著录日本藏元余志安勤有堂刻本《故唐律疏议》谓:“六卷之后有泰定二年乙丑秋七月下弦日眉山刘有庆序,鱼尾下标......
《史通》自唐代成书以来,现存主要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和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刻本两大刻本系统。明嘉靖十四年,陆深据旧蜀本重......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视野与方法",是近年来学术界特别关注的两个话题。80年代,我们特别关注"方法"问题。90年代以后,我们又将"视野"作为论题反复......
<正> 顾千里,名广圻,号涧(艹宾),别号思适居士,江苏元和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是清代著名的校勘学家.......
<正>前言 《寄簃文存》卷七的基本内容,是跋。跋,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文章或字画的后面,这个体裁,是多用以评介内容或说明创......
顾广圻,字千里,号涧艹宾,又号一云散人、思适居士,江苏元和(今吴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八月,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二月十九日,享年七十。他出生......
<正>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藏李葆恂手校道光吴刻《集证》本(下文简称手校道光本)《洛阳伽蓝记》二册,因其为光绪说剑斋重刻《......
校勘学史上嘉庆十二年至十三年段玉裁与顾千里的矛盾,绝非感情用事,它实际意味着二人古籍校勘原则的根本对立。段玉裁舍弃文本的依......
<正>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又字乔林、淳甫,号懋堂,又号砚北居士、侨吴老人等,一生曾介入多次学术论争,......
<正>提倡书法艺术取法于古代碑刻,尤其是北朝碑刻,这种风气极盛于清代中叶至晚清民国之际。当时由于大量青铜器和古代碑刻的出土,......
一宋刻本概述雕版印刷技术发明于唐代,经过唐五代的磨砺和演进,到宋代技术已经发展成熟,普及开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现存的古代......
【正】 (十二)封龙山铭,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首题"元氏封龙山之颂"七字。道光年间刘宝楠搜得此碑。碑侧有唐成通题字。世传拓......
【正】 (六) 李孟初神祠碑,全名"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隶书,文十三行,因下部残缺,每行字数大约二十八字左右,前二行首题"故......
【正】 石刻是我国悠久历史、发达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甲骨、铜器、竹木简、缣帛、纸张一样,是记录古代文字的重要物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