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drz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为社会带来积极效益、为他人带来利益的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环境保护和社会捐助是亲社会行为重要的两大方面。环境保护能为社会带来福祉,社会捐助能为他人带来效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急剧提高,生活垃圾污染已严重威胁到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自身健康,这对政府和公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针对人类物质与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等问题,我国开展了社会经常性的捐助活动,但居民对于捐助行为存在理念偏差,导致其捐助活动的主动参与率偏低。鉴于此,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分配不公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与引导居民的环境保护和社会捐助行为迫在眉睫。本文从微观上将社会互动(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引入社会经济学框架,首先考察个体间社会互动对环境保护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影响;其次,进一步研究亲社会行为后续的溢出效应,将个体环保的亲社会行为延伸到人与人之间捐助的亲社会行为上,并结合个人地位和自我认同、社会态度和社会信任等理论探究个体间捐助的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及其影响路径。本文着重考察亲社会行为的决定因素,利用2013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的数据,并采用有序Logit模型来探讨社会互动的组成要素对垃圾分类、自带购物袋和塑料袋重复使用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互动(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对垃圾分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只有社会规范与自带购物袋和重复使用塑料袋的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互动要素的交互项对垃圾分类的影响效果不显著,但交互项对自带购物袋和重复使用塑料袋的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行为利他属性不一致引起的。此外,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社会规范对男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相对女性行为更大。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来说,社会互动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对于较高收入群体来说,由于时间限制和机会成本,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仅受到社会网络的微弱影响。因此,本文通过社会互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为垃圾源头减量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地,本文在研究社会互动对亲社会行为直接影响的基础上,探究亲社会行为由个体对环境保护的行为变为人与人之间的捐助行为后是否能产生溢出效应,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6和2018年的问卷数据来研究人与人之间捐助的亲社会行为是否存在溢出效应,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溢出效应的影响路径,接着采用Bootstrap的方法进行检验,对行为溢出效应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发生变动后,捐助行为之间存在积极的溢出效应。此外,本文还发现捐助行为积极溢出效应是通过个人地位和自我认同、社会态度和社会信任这四条中介路径发生显著作用的,对其溢出效应有积极的中介效应,为居民的捐助行为积极溢出和微观意义上的区域资源分配提供了新途径。与现有亲社会行为相关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1)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的视角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检验主要的人口统计特征对其结果是否有差异化影响,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有了新视角。(2)本文在研究个体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的溢出效应,扩展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围。(3)本文通过个人身份和自我认同、社会态度和社会信任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对亲社会行为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合理性进行探究,并进行内生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使结果更为可靠。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老年人口的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而导致行为能力逐渐丧失。在原有的监护制度之下,老年人往往会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丧失参与民事活动的机会。随着近些年人权意识的不断强化,自我决定权作为抽象人格权的一种,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实现,老年人也希望尽可能地按照自身的
学位
自1855年莫姆森发表著作《利益说》从而创设差额说以来,侵权法领域对“损害”终于了统一的概念,完全赔偿原则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的主要原则,其以总财产差额计算损害数额,以主观性作为判断损失范围的标准,将责任构成要件与责任范围分离,以因果关系作为损害赔偿依据,使得完全赔偿原则既能够贯彻侵权责任法的补偿功能,又有助于侵权行为的预防和强化对司法权力的约束,对于一般侵权案件确实合理。但完全赔偿原
学位
儿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儿童的体育兴趣和行为的培养直接关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参与和坚持程度,更是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国民体质健康的基础所在,因此关于儿童运动能力相关领域的研究应当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点关注。同时,运动空间感知能力也是影响个体运动技术水平和参与锻炼意愿的重要因素,儿童运动空间感知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目标,且对于提升儿童青少年体质水
学位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培养信息型人才的重要支撑。对于高中体育教师而言,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获取、运用及传递信息实现体育教学活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对基层高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欠缺桎梏了高中体育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秩和运算法、数理统计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中体育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
学位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该运动自山东发起并逐步蔓延到直隶,期间与清政府的关系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始终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最终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势力的合力围剿下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基于学界的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当前对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和清政府关系、社会各界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评价及其变迁等热点的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于义和团运动进一步研
会议
201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对全国高中体育优质课教学视频进行观察分析,探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体育优质课的教学特征以及实现的路径和方法,以期帮助一线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找到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本研究基
学位
全国校园足球的大力推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校园体育参与,但日常教学训练方式依然延用传统方式,各层次专业教师及教练对于教学训练运动强度缺少精准把控及科学指导。这不但阻碍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更严重制约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足球专项教学与训练中,有效把握学生进行专项技术动作练习的运动强度,不仅能够量化足球教学与训练负荷,科学化地制定训练方案,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足球活动的运
学位
近几年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以持续下降的状态呈现。2019年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均提出“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初中女生具有青少年和女性的双重身份,青少年和女性又
学位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开展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不仅对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有帮助,还会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而中小学中推进“一校一品”特色体育项目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也有助于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纲要的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提
学位
体育作为五育之首发挥着以体育人的功能,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共同起到促进作用。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道出了体育对于人的体质与心理二者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增筋骨”,更可以“强意识”。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愈发严重,据研究表明:17.5%的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3.1%的青少年有严重心理问题;63.3%的青少年心情低落,29.1%常紧张不安,31.7%有较多的愤怒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