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miR-22-3p下调β-arrestin1参与高血压交感输出亢进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i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及血管张力持续增强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并且是多种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潜在危险因素。交感神经活动对维持血压和心血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其过度激活是高血压重要特征之一。交感活动主要受脑干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调控,RVLM前交感神经元(因含有儿茶酚胺又称为C1神经元)不仅接受其他心血管中枢如室旁核、孤束核等纤维传入,并且能发出纤维直接调控脊髓中间外侧柱的交感节前神经元,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因此,深入研究RVLM介导的交感输出亢进机制对于探索高血压发病机理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实RVLM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水平增加和神经炎症等改变都可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同时RVLM前交感神经元的兴奋性也受到各类突触后受体的调节,包括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在内的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过度表达会引起交感神经亢进和血压升高。β-arrestin1是一种负向调控GPCR的多功能蛋白,主要通过介导受体的脱敏和内吞等途径阻断或减弱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此外,研究显示β-arrestin1还可以通过非GPCR依赖的偏向性信号通路发挥多种心血管保护作用。前期,我们课题组已经发现与正常血压WKY大鼠相比,β-arrestin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RVLM中显著降低,并且证实β-arrestin1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和血压水平。然而,高血压状态下RVLM内β-arrestin1减少的原因和机制仍不清楚。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小RNA,主要通过直接结合靶蛋白的3’UTR区阻碍蛋白表达。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Target Scan数据库预测mi R-22-3p可能与β-arrestin1基因(Arrb1)存在结合序列,且在心脏和脑等组织中广泛表达。研究证据显示mi R-22-3p与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甚至被认为是不良临床结局的生物标志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mi R-22-3p的异常改变可导致神经元损伤,并参与脑卒中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然而,mi R-22-3p在交感中枢调控中的作用和意义仍不明确。因此,探索mi R-22-3p调控中枢心血管活动的方式和特点将有助于从转录后水平更好地阐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小胶质细胞(microgli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免疫细胞,可通过突触修剪或释放炎症因子等途径影响神经元功能。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可与RVLM前交感神经元产生协同作用以维持RVLM的正常生理功能,其异常激活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的重要原因,但小胶质细胞激活后是否通过mi RNAs途径影响RVLM前交感神经元的兴奋性仍未明确。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及前期实验结果,本课题的总体假设如下: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RVLM内mi R-22-3p及β-arrestin1蛋白的表达,引起氧化应激增强,导致交感输出亢进和血压升高。本研究旨在从非编码RNA的角度探索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为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包含动物实验与细胞实验。整体动物实验中选取正常血压的Wistar-Kyoto(WKY)大鼠和高血压大鼠SHR,均为雄性,周龄为16W,体重250-350 g。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 blot(WB)确定β-arrestin1在RVLM的定位及表达差异。核团微量注射过表达β-arrestin1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测定大鼠血压、心率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以明确β-arrestin1对心血管活动的调控作用。利用Target Scan数据库对β-arrestin1的上游mi RNA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筛选出匹配程度高并在心脑血管系统高度表达的mi R-22-3p。荧光原位杂交及q PCR用于检测mi R-22-3p在RVLM的表达情况。为了探究mi R-22-3p在交感中枢的调控作用,分别在WKY与SHR RVLM内注射相关病毒过表达或下调mi R-22-3p,麻醉状态下股动脉插管进行血压、心率测定,取血浆通过ELISA测定NE水平,利用DHE染色对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进行检测。小胶质细胞的耗竭主要通过对动物进行混有PLX5622的特殊饲料喂养来实现。在细胞水平上,使用大鼠嗜铬细胞瘤细胞系PC12细胞(可模拟RVLM前交感神经元)进行验证,分别转染mi R-22-3p模拟物以及抑制剂,WB测定β-arrestin1的变化以及DCFH-DA探针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 R-22-3p与β-arrestin1之间的靶向关系。小胶质细胞相关实验在BV2细胞上进行。【结果】一、RVLM内mi R-22-3p对β-arrestin1的调控作用(一)RVLM内β-arrestin1的表达及心血管作用RVLM内神经元上存在β-arrestin1的表达,且SHR-RVLM内β-arrestin1表达低于WKY大鼠。中枢过表达β-arrestin1可降低SHR交感活动及血压水平。(二)mi R-22-3p可靶向结合β-arrestin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mi R-22-3p与β-arrestin1的3’UTR区(411-418位点)存在靶向结合关系。(三)mi R-22-3p负向调控β-arrestin1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到RVLM存在mi R-22-3p的表达,且SHR-RVLM内mi R-22-3p表达高于WKY大鼠。在SHR-RVLM敲低mi R-22-3p表达后β-arrestin1水平升高;在WKY大鼠RVLM过表达mi R-22-3p后β-arrestin1表达显著下降。二、中枢mi R-22-3p负向调控β-arrestin1影响心血管功能(一)RVLM内上调mi R-22-3p引起交感亢进和血压升高WKY大鼠RVLM内过表达mi R-22-3p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102.8±2.7 vs.125.1±2.8 mm Hg,P<0.05)、心率(Heart rate,HR)(354.2±11.3 vs.386.5±2.8 bpm,P<0.05)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97.9±3.7 vs.154.6±11.0 ng/ml,P<0.05)明显升高。(二)RVLM内下调mi R-22-3p改善SHR心血管功能SHR-RVLM内下调mi R-22-3p表达后发现MAP(156.9±1.0 vs.134.3±1.2 mm Hg,P<0.05)、HR(393.7±3.4 vs.379.9±2.1 bpm,P<0.05)和血浆NE水平(146.9±5.4vs.110.0±5.1 ng/ml,P<0.05)显著降低。而WKY组RVLM内下调mi R-22-3p后MAP、HR及NE无显著变化。(三)RVLM内下调mi R-22-3p降低SHR氧化应激水平DHE检测显示SHR-RVLM下调mi R-22-3p后活性氧水平降低39.7%。(四)mi R-22-3p通过调控β-arrestin1影响PC12细胞氧化应激水平PC12细胞转染mi R-22-3p模拟物后β-arrestin1表达下降,ROS水平显著上升;用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预处理的PC12细胞转染mi R-22-3p抑制剂,发现ROS含量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转染β-arrestin1 si RNA能阻断PC12细胞上mi R-22-3p抑制剂诱导的抗氧化应激效应。三、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RVLM中mi R-22-3p及β-arrestin1的表达(一)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RVLM内β-arrestin1表达荧光原位杂交实验显示mi R-22-3p在RVLM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上均存在表达。耗竭小胶质细胞后,RVLM内mi R-22-3p约下降64%,而β-arrestin1表达上升了2.24倍。(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增加神经元mi R-22-3p的表达Ang II刺激小胶质细胞BV2可引起mi R-22-3p显著升高;用BV2细胞上清液培养PC12神经元,发现未激活的BV2上清液不能提高PC12细胞中mi R-22-3p水平,而用Ang II激活的BV2上清液培养PC12细胞,其mi R-22-3p表达量提高1.6倍。【结论】中枢mi R-22-3p负向调控β-arrestin1,引起氧化应激增强,导致交感输出亢进和血压升高;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RVLM内mi R-22-3p及β-arrestin1的表达。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具有中枢抗高血压效应的β-arrestin1的上游调控机制,为高血压的防治策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内容。
其他文献
目的过氧化物酶2(peroxisome 2,Prx2)是一种炎症因子。本研究通过测定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及对照组血清过氧化物酶2水平,揭示Prx2在sICH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血清Prx2水平与sICH患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前瞻性观察研究共纳入109例sICH患者和109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学位
目的:最近发现非编码区基因突变,翻译后蛋白异常剪接、修饰是肿瘤新生抗原的主要来源,这导致基于全外显子测序的肿瘤新抗原预测的准确性极低,限制了新抗原的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磁珠沉淀、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结合全外显子测序,直接检测人肿瘤细胞及其来源的正常细胞,获取癌细胞独有的,而正常细胞没有的八至十一肽,剔除其中的污染肽。进一步地,通过生物信息分析软件,确定筛选出的各肽与其来源患者的HLA-Ⅰ分子
学位
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和肌肉减少症具有共同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与慢性心力衰竭及肌肉减少症的发病相关。因此,我们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AMPK与SIRT1在慢性心力衰竭和肌肉减少症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分析AMPK与SIRT1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握力及四肢骨骼肌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1年
学位
目的 研究无创耳廓矫形器治疗先天性耳廓畸形的临床应用效果,统计不同初治年龄、不同畸形类型的治疗效果、治疗持续时间、并发症情况及复发情况等,分析年龄与畸形类型对矫正结果的影响。为先天性耳廓畸形非手术治疗提供更多临床数据支持。方法 对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畸形门诊就诊的先天性耳廓畸形患儿进行分析,在患儿家长知情同意下开展耳廓无创矫正。根据患儿初治年龄及畸
学位
目的 为了探究全麻苏醒的作用机制,我们从临床上常见的苏醒延迟现象出发,在小鼠全麻模型上探讨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内 5-羟色胺(5-hydroxytryptophan,5-HT)神经元在促进小鼠七氟醚麻醉觉醒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预防苏醒延迟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干预靶点。方法 选择C57BL/6J雄性小鼠,分别采用药理学干预及光遗传学技术等方法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R
学位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探索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主要体质类型、SH2B3基因多态性与熊去氧胆酸治疗应答的关联。方法 1.收集杭州市西溪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接受规范化熊去氧胆酸治疗满1年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78例。2.判定入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中医体质,观察体质分布。3.检测入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SH2B3基因位点rs11065904T/A基
学位
目的 分析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预后及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关系,揭示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符合标准的aSAH患者。测量并记录患者入院后包括血压在内的生命体征指标,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等。前臂肘静脉抽取血液检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
学位
目的:调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水平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构建人ACE2胞外段与人Ig G1 Fc段相连接的重组Fc融合蛋白ACE2-Ig和酶失活的突变型ACE2-Ig(m ACE2-Ig),检测重组Fc融合蛋白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学位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非成熟死亡(特定人群平均寿命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HCC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体细胞和HBV的共同进化是HBV相关HCC(HBV-HCC)发生发展的基础。体细胞和HBV基因组的突变以及HBV基因整合在HCC进化过程中高频出现并不断积累,从而赋予细胞
学位
一、背景及目的作为一项传统人-机任务,静脉输液治疗具有疗效明确、起效迅速等优势,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输液泵作为静脉输液的一种辅助工具,能够对输液量、输液速度和输液时间进行精确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输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减轻护士工作的体力负荷。输液泵等静脉输液辅助设备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诸多挑战,使得护士必须直面人-机任务下的诸多变革,由此给护士的心理负荷和安全绩效带来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