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的研发及其可行性、有效性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nhard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的设计与制作目的:设计、制作一套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并初步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根据临床上吻合血管的要求,结合现有血管吻合器械的优缺点,设计一套适用于血管端-端吻合的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其主要包括四部分:一对内环、一对外环、一个辅助安装杆以及一个辅助安装手柄,工作时主要依靠内、外环上的止逆性卡扣完成血管断端的外翻固定以及相互对合。设计完成后对其进行有限元建模及力学分析,初步判断其合理性。最后以聚乳酸为材料,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吻合器样品并在体外进行组装,验证其可行性、可操作性。结果:顺利完成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设计,有限元建模及力学分析验证了其合理性。成功打印出血管吻合器样品并完成了体外组装,组装好的吻合器具有较好的形态和稳定性。结论: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设计合理,体外操作可行。第二部分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体外血管吻合实验目的:进一步评价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在真实血管吻合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活体动物实验提供详细、准确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对10条取自不同动物的新鲜离体血管进行体外吻合。吻合后的5条血管进行抗拉伸实验评估吻合强度,将吻合血管安装在拉伸试验机中,并以50mm/min的速度进行拉伸直至血管断裂,记录血管断裂前的最大拉伸力以及血管断裂形式;另外5条吻合血管进行抗渗漏实验评估吻合口密封性,吻合血管在密闭状态下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直至血管腔内水压达到最大值,随后静置观察5min,记录5min内吻合口的渗漏情况。结果:10条离体血管均在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的辅助下成功吻合,吻合过程中未出现血管断裂、穿孔等事件,吻合后的血管未见到明显的内膜损伤。在抗拉伸实验中,5条吻合血管均最终断裂,其中1条血管从内、外环中间滑出,1条血管从连接好的双侧外环之间断裂,3条血管从非吻合环覆盖部位撕裂,5条血管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力为5.66±1.01N。在抗渗漏实验中,5条吻合血管腔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水压值为148.07±0.26 mm Hg,5min观察期间的液体渗漏量分别为4.60ml、5.70ml、0ml、0ml、0ml。结论:使用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进行体外血管吻合是可行的、有效的,吻合过程中不易导致血管断裂、穿孔等事件发生,也不会对血管内膜造成严重损伤,吻合后的血管具有良好的抗拉伸性能和抗渗漏性能。第三部分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活体动物实验目的:评价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在真实手术环境中吻合血管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整体使用性能,为将来的临床研究、转化提供准确、详细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5只体重在8-12kg的比格犬(雌雄不限)为动物模型。分离其双侧股动脉后,以组织剪离断血管的方式进行血管离断伤造模。造模后的一侧股动脉采用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进行血管吻合(吻合组),另一侧股动脉采用三定点法进行血管缝合(缝合组)。分别记录两组术中实验数据,包括吻合血管数、成功率、失血量、血管吻合时间、血管阻断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术前使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目标血管内径以及血液流速,吻合前后使用电磁流量计测量目标血管血液流量,综合评估血管吻合前后的通畅性。术后6周对饲养的3只比格犬进行第二次手术,取双侧吻合好的股动脉进行病理检验,评估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吻合组和缝合组均成功完成所有血管吻合,两者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在失血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吻合组在血管吻合时间(7.80±1.41VS 16.38±1.04 min)、阻断时间(8.80±1.41 VS 14.14±1.57 min)以及手术时间(46.64±2.38 VS 51.96±3.65 min)等方面显著优于缝合组。两组血管术前血管内径、血液流速以及血液流量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吻合组血管的血液流量(16.86±3.93VS 10.36±0.92 ml/min)显著优于缝合组。6周后,吻合组的3条血管中有2条完全通畅,1条血管在吻合口上游见血栓形成;缝合组的3条血管中有1条血管通畅,2条血管闭塞;两组血管内表面均可见内层细胞增生,血管吻合口周围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区域见瘢痕组织形成,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活体动物身上使用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辅助血管吻合是安全的、有效的。与血管缝合相比,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辅助血管吻合具有节约吻合时间、保证吻合口通畅性以及吻合口内表面光滑性的优点。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研究RNA结合蛋白PUM2对胸主动脉夹层疾病进展的影响和潜在的作用机制,探讨在胸主动脉夹层病程进展过程中进行干预,遏制疾病进展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涉及临床样本、细胞功能和动物疾病模型三个层面。首先,在临床样本的检测当中,我们共采取了6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变部位血管样本,应用Western blot、q RT-PCR和免疫组化的实验方法,明确RNA结合蛋白P
学位
研究背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失血性休克、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肝IRI不仅可能造成肝功能障碍和肝衰竭,还可影响其他多种远端器官,引起肾脏、肺脏、肠道、胰腺、肾上腺、心肌等多种器官损伤,严重情况下,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学位
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大力发展,海军建设不断迈向深蓝,海水溺水事故也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海水淹溺诱导的急性肺损伤(Seawater drowning-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SWD-ALI)是因海水吸入引起的气体交换屏障受损,导致大量液体渗出至肺泡间质、肺泡腔,并快速堆积形成急性肺水肿,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从分子机制入手研究海水淹溺诱导的急
学位
目的:脊髓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由于神经组织受到创伤后功能进行性丢失,因此早期给予神经保护性干预十分重要。文献报道,木犀草素(LUT)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治疗功效,但在脊髓损伤方面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制备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木犀草素在脊髓损伤中的干预作用;同时以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为重点,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明确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学位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在全世界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3/10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百分之零点二,占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百分之十五。新的辅助化学治疗及联合外科手术,仍为目前治疗骨肉瘤的标准方法,对于早期发现、未见转移的患者,该方案治疗后五年生存期可达到65%左右,而对于复发或转移病例其5年生存率仍在20%以下。了解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
学位
研究背景:性别畸形是指由于染色体、性腺和/或外生殖器解剖结构的异常发育而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异常,其既往的分类方法较多且较为混乱。2006年,劳森-威尔金斯儿科内分泌学会和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将性别畸形定义为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并按照染色体核型分为46,XY DSD,46,XX DSD和性染色体DSD三大类。每一类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亚型之间的
学位
研究背景: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患病率高达10%-40%。我国成年人中发病率约为15%,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患者最初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鼓胀、沉重不适。随疾病进展逐渐表现为皮肤水肿、足靴区色素沉着、难愈合性溃疡形成甚至出血,严重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探讨安全有效且彻底的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肢浅静脉曲张往往通过手术
学位
【研究目的】1、探讨HOXA10基因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作用,建立临床预测模型;2、明确HOXA10基因对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统计分析HOXA基因家族(HOXAs)在胰腺癌患者术后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OXAs不同表达情况与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选取癌和正常组织表达明显有差异,或与预后明显相关
学位
一、研究背景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尽管大部分脑膜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是对于高侵袭性的高级别脑膜瘤而言,手术全部切除难度大,且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即使在外科手术全部切除的脑膜瘤中,术后15年的肿瘤总复发率高居6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脑膜瘤患者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目前尚无关于脑膜瘤治疗的特异性靶向药物,临床上对于高级别脑膜瘤的治疗,依然
学位
研究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g-硫辛酸微球颗粒(HA-LA MS)制成的可注射凝胶制剂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KOA)的效果,验证该水凝胶的可注射性和润滑性,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评估其活性氧清除能力和抗炎作用,并对大鼠KOA模型的治疗效果进行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评价。研究方法 将透明质酸与硫辛酸进行酯化反应后获得透明质酸-g-硫辛酸酯(HA-LA),再由反相乳液法制备获得的HA-LA微球,同大分子HA-LA溶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