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介导的栀子苷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多为化学药,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一定的不良反应,且这些药物作用靶点单一,容易产生耐药性。值得关注的是,中药复方通过其所包含的多组分能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的多个环节,疗效较高且毒副作用低,适合长期服用,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现代中医临床应用研究表明栀子豉汤对于抑郁症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但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栀子豉汤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介导对大脑功能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其中主要化学成分栀子苷,也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栀子豉汤发挥抗抑郁作用的主要药效物质。基于此,本课题从分子微生物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角度,探讨栀子苷对肠道菌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揭示栀子苷干预下的肠道菌群对脑-肠轴不同部位中神经递质水平,炎症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调控机制,从而从分子水平揭示栀子苷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介导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明确栀子豉汤药效物质基础,为将肠道菌群作为新靶点筛选抗抑郁中药新药提供思路和借鉴。我们首先采用经典的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结合单独饲养的方式建立SD大鼠抑郁模型。设置栀子苷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以氟西汀为阳性对照,用糖水偏爱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栀子苷给药后,抑郁大鼠的糖水偏爱程度均有所升高,且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中、高剂量组悬尾不动时间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效果优于氟西汀。这表明中、高剂量的栀子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大鼠的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由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后续实验将选择中剂量组进行。经过海马尼氏染色可以发现,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细胞状态异常,而栀子苷和氟西汀给药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这种损伤,且栀子苷给药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氟西汀。结果显示,栀子苷对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明栀子苷是栀子豉汤发挥抗抑郁作用的药效物质。通过对大鼠脑组织的代谢组学分析可以看出,CUMS刺激可使大鼠脑组织内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以及谷胱甘肽代谢等发生紊乱。而栀子苷给药可以调节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脑组织内色氨酸代谢、鞘脂代谢以及谷胱甘肽代谢。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谷胱甘肽二硫化物(glutathione Disulfide,GSSG)的比值可以反映机体氧化还原平衡状态。基于栀子苷对谷胱甘肽代谢的调节作用,检测了大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的活性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GSH和GSSG的含量。结果显示,栀子苷给药后,可以降低抑郁大鼠ROS和GSSG的含量,升高GSH的含量,同时可以提高SOD、GR和GPx的酶活性,提示栀子苷可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通过调节机体的氧化应激来改善抑郁症状。我们发现,栀子苷对脑组织的代谢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然而,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口服栀子苷的生物利用物较低,难以直接作用于脑部。肠道菌群-肠-脑轴是大脑与胃肠道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因此,我们推测栀子苷可能作用于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发挥抗抑郁作用。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各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对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在从门和属两个水平对物种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菌群结构发生紊乱,栀子苷给药后可以改善CUMS诱导抑郁大鼠盲肠内容物菌群的紊乱。同时,栀子苷可以影响与色氨酸代谢、氧化应激以及炎症相关的肠道菌水平,从色氨酸代谢、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反应方面改善抑郁症状。基于栀子苷对肠道菌群内致炎菌和抗炎菌的作用,对脑-肠轴不同部位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BDNF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脑组织、血浆和盲肠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栀子苷给药均可以降低CUMS诱导抑郁大鼠促炎因子的水平,升高抗炎因子和BDNF的水平。结果显示,栀子苷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介导的脑-肠轴不同部位的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和BDNF的紊乱来发挥抗抑郁作用。基于栀子苷对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对脑-肠轴不同部位色氨酸代谢进行研究发现,CUMS可上调大鼠体内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和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的水平,下调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水平,减弱色氨酸(tryptophan,Trp)向5-HT代谢,而栀子苷可以回调Kyn、5-HIAA和5-HT的水平,增强Trp向5-HT代谢。并且,脑-肠轴不同部位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由此可知,栀子苷可以作用于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肠道菌群,进而对脑-肠轴不同部位色氨酸代谢进行调节,最终改善抑郁症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揭示栀子苷通过脑-肠轴对色氨酸代谢的影响及改善抑郁症状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正常大鼠生理性肠道微生态和抑郁模型大鼠病理性肠道微生态的结构特点,并比较栀子苷给药前后的菌群结构差异,寻找栀子苷抗抑郁作用相关的特异性肠道菌群。将传统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及代谢组学方法相结合,揭示栀子苷干预下的肠道菌群对脑-肠轴不同部位中神经递质水平,炎症细胞因子、BDNF的调控机制。分别从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角度揭示栀子苷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介导的抗抑郁作用分子机制,确定栀子豉汤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将肠道菌群作为新靶点筛选抗抑郁中药复方提供思路和借鉴。
其他文献
背景前列腺穿刺活检是确诊前列腺癌的金标准。1908年,Hodge等人首次提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针标准穿刺法,但此后研究发现,该穿刺方案的漏诊率高达33%。此后,大量学者尝试通过增加针数降低前列腺穿刺的漏诊率,因此,8针,10针,12针,乃至更多针数的饱和穿刺方案相继被提出,不同方案也获得了不同范围的跨中心的应用及验证。然而,大量研究显示,无限制的增加穿刺针数,除了增加出血、感染、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
学位
生物医学的发展进入了数据时代,整合海量的实验数据,可以快速发现新的生物规律,加快新药发现进程。中药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来源,由于其成分复杂,机制不清,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新型中药数据库,助力新药研发势在必行。本研究以表达谱测序和靶点分析为出发点,开发了整合中药数据库ITCM(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http: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胰腺腺鳞癌(Pancreatic adenosquamous carcinoma,PAS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胰腺外分泌恶性肿瘤。由于其罕见性,目前对PASC的预后和治疗反应知之甚少,缺乏针对于PASC的诊疗规范。新辅助治疗(Teoadjuvant therapy,NT)对于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的治疗作用随着近些年来大量研究的开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重要原因,在ICU患者中发生率高,造成的死亡率高,且缺少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尽早干预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及预防其诱导的AKI最有效的方式。单核巨噬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的先锋之一,再灌注后迅速浸润入
学位
研究目的创伤性脑损伤是现代社会高发疾病,急性继发性脑水肿是其常见并发症,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目前常用治疗方法为高渗药物脱水以及去骨瓣减压,但是仍存在无法控制的恶性脑水肿,导致预后不良。水通道蛋白是目前公认具有预防和治疗脑水肿潜力的靶点,然而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水通道蛋白调控机制也仍旧模糊。本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从细胞亚型角度精确地分析水通道蛋白的种类,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
学位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毁灭性的损伤,可导致脊髓暂时或永久性改变,伴有部分或完全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丧失,感觉功能障碍一般低于损伤水平。在全美每年影响约12000人,据估计,SCI在全球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为236-4187/1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多达77万例,多见于30岁以下的男性,由于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通常为截瘫或四肢瘫,会给患者和医疗服务
学位
研究背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发病率目前处于逐年递增趋势,且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性减退,会引起顽固性高血糖及血糖波动加剧,而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又会进一步加重胰岛功能减退,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口服降糖药物、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胰岛素等,虽能控制血糖,但均无法有效修复进行性减退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并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
学位
第一部分氧化铱纳米酶(IMPBc)的合成、特征及性能评价研究目的:氧化铱(Ir O2)具有光热性能和类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本研究旨在以Ir O2为基础构建具备CAT活性、负载光敏药物Ce6的氧化铱纳米酶(IMPBc),可以利用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丰富的过氧化氢(H2O2)实现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学位
背景分泌蛋白在机体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许多已发展成为疾病治疗靶点或生物标志物,因此发现新的分泌蛋白并阐明其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富含半胱氨酸的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cysteine rich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like domains,Creld)蛋白家族属于EGF超家族,在哺乳动物中包括Creld1与Creld2两个成员。与Creld1存
学位
研究背景脂质代谢作为一种复杂且重要的生化反应,在细胞能量生成以及生物信号分子合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long-chain Acyl-Co A synthetases,ACSLs)是一种重要的脂质代谢酶,其作用是催化脂肪酸转化为脂酰辅酶A,ACSLs共包括五种同工酶,即ACSL1、ACSL3-6。相关研究提示ACSLs不仅可能参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与肺癌、肠癌等多种肿瘤的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