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政策对中国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fish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世界各国逐渐达成以“国家自主贡献”减排,发展绿色可持续增长方式,开展多领域国际合作等手段来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共同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也正面临着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深刻变革,控制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成为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中国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备受关注。在碳交易政策框架下,碳排放权被确认为一种可交易的产权,企业的经济活动将受到这一产权持有量的约束,当缺少碳排放权时其要么选择降低自身碳排放量,要么选择购买其他持有者的碳排放权;当出现碳排放权剩余时,其可以视碳交易价格选择继续持有或在碳市场中出售。这种独特的市场机制,使得减排对企业而言不仅具有环境效益,还能创造经济利益。中国的碳交易政策于2011年启动试点工作,自2013年开始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个省市正式启动试点,并于2016年底新增福建碳交易试点。各地试点主要涉及造纸、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电力和航空等高碳排放行业。而当今的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试点行业的产品已然开启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碳交易政策的实施,对试点行业企业有着明显的成本和收益效应,而这是否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值得进行分析和检验。本文根据中国碳交易政策的试点进展,选取了造纸、石化、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这6类高碳排放制造业行业为样本行业,使用2008-2017年全国行业层面的出口数据计算了各高碳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衡量其国际竞争力,发现在样本期内除中国建材行业外,其他5类高碳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均较弱。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本文梳理了碳交易政策影响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能路径,主要概括为成本效应、收益效应、政策信号效应和通过影响创新而存在的中介效应,并提出碳交易政策将对中国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具有U型趋势,且在样本期内尚处于U型趋势的下降阶段,即具有削弱作用的理论假设。在此基础上,本文整理了2008-2017年分省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生产率、研究开发投入和外资规模等因素为控制变量构建模型,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碳交易政策是否影响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平行趋势和安慰剂检验,以确保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此外,本文还对碳交易政策影响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对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确实处于U型趋势的下降区间,即呈现了削弱作用,且在样本期内这一削弱作用具有明显的动态效应,表现为政策实施初期的负向影响较强且有所上升,实施两年后负向作用趋于减弱。而创新活动对这一作用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在U型影响趋势的下降区间内,碳交易政策通过增加创新投入而进一步增加短期内的成本压力,从而增强对高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削弱作用。对此,本文认为要加快发挥碳交易政策对中国相关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应着力进一步健全碳交易政策体系,并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升级来降低排放;而相关企业也要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和要素配置效率,利用碳交易政策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
其他文献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建设的世界级城市群,将能够更加有力的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国家战略支撑的基础上,进行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强化辐射带动功能,积极推动周边城市的崛起。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当务之急,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的创新中心,并建设开放型区域共同体。粤港澳大湾区汇聚了世界级的金融服务
学位
2020年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然而中国经济逆流而上,是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其中出口17.9万亿元,增长4%,这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我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2020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了39万亿元,占GDP的38.6%,为我国疫情下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对外贸易量也是与日俱增,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和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对外贸易是技术进步的发动机,对外贸易的变化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的影响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道路来带动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有偏技术进步视角下探讨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更适宜中国技术进步方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外贸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探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学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仅要求内源式的技术创新,还需要外源式的技术吸收再创新,外商直接投资(FDI)是技术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渠道之一。现有研究已从不同角度系统考察了FDI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并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然而并未关注技术进步的偏向性问题。随着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日益成熟,大量实证也已从全国、行业、地区层面证实中国的
学位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增强,汇率的双向波动逐步成为常态,汇率的变动必然会通过价格渠道影响企业的成本与收入从而影响企业加成率,最终对中国的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进口贸易规模逐步增长,其中,进口中间品的占比相对较高。探究汇率如何通过进口中间品的渠道影响企业加成率,从而制定有效进口策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这已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从进口中间品价格的角度出发
学位
在“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成为我国经济持续迸发活力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对外经济活动中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的转移和配置,我国可能也复制了外国同样的技术进步偏向,且近年来,“逆全球化”、“新冠疫情”等多种原因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速随同进出口增速放缓。因此,进出口能力和增速的不一致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约束,从而影响当前的产出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偏向。鉴于此,相对于
学位
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美联储进行了多轮量化宽松的实施与退出政策,2020年3月起又掀起了新一轮“无上限”量化宽松。这些货币政策通过改变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以维护美国国内经济秩序。而同时,也经由各种渠道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冲击,干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尤其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化以及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全球金融领域内各指标表现金融周期性特征,进一步影响溢出渠道和溢出效果。鉴于此,
学位
新世纪以来,跨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且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发生了较大变化,学者们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直至今日,世界各国经济仍然处于调整复苏阶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同时也加剧了全球性金融风险的传递,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汇率的变动对跨境资本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
学位
本文以环境规制、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试图基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视角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方法上,本文的基础回归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借助中介效应法剖析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渠道。为了尽量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取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结果依然有效且稳健,从而证实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研究发现:第一,环境规制对制
学位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受打击,增长缺乏动力,但却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带来了机遇。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学习吸收海外先进技术的一种重要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近年来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扶持下,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尤其是跨国并购的交易保持稳定的增长势头。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