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的效应和效率数量特征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wolf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受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工具逐渐完善积累了丰富经验。2008年经济危机后,政府更是加大财政支出的数量与规模投入,日益扩大的财政支出规模,刺激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奇迹”。但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之前依靠总量与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支出忽视了支出的经济效率,也逐渐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近些年,我国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但快速增长且规模持续扩大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相应水平的经济增长。这也反映了财政支出对经济促进作用正在降低。另一方面,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新常态下,过去高速的经济增长率难以为继,财政收入从高速增长也转为中低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与财政刚性支出需求之间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财政支出的低效率引发地方财政风险。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对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效率特征研究,来揭示影响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原因,希望能为促进我国财政支出效应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政策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在我国地方财政债务风险水平增加,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大背景下,本文试图对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效率的数量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在梳理了政府支出激励经济增长效应与效率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研究我国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已有研究的争论焦点大多集中于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周期以及不同环境下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但本文不同的点在于通过引入“吸收能力”这个新概念,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下探讨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效应。本文先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吸收能力指标,再运用截面回归回答我国吸收能力的存在性,而后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区间回归,通过观察控制吸收能力变化,考察我国各项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其次,我们探讨在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情况下我国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问题。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最优规模,其二是我国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应如何选择。再次,从乘数效应与投资拉动两个方面,探讨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一方面,通过简易的乘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我国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并从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财政支出乘数进行静态分析。另一方面,构建理论模型,先从理论层面分析财政支出的挤出与挤入效应。再通过把财政支出、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放入同一个PVAR模型中,来考察当不同类型财政支出变化时,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脉冲路径。为了对比不同区域间财政支出经济效应的差异,我们按不同地区对财政支出进行分区域回归,通过对不同区域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与经济的不同脉冲反映,分析财政支出对投资影响的地区间差异。最后,就我国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效率进行研究。先运用基础DEA模型,将传统数据包络法与SFA方法相结合,通过分离环境因素与统计噪音,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性财政支出与服务性财政支出的的经济效率。再运用更前沿的非径向DEA方法:BAM模型,分别在考虑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情况下,测算全国30个省份2007-2018年间的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率水平。并通过BAM模型的无效率贡献度计算公式,深入研究我国财政支出效率无效率的原因。通过对比这三种财政支出效率测算,对我国财政支出激励经济增长效率有更深入、准确的了解。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吸收能力会显著影响财政支出经济效率。较高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政府能会能有效提升服务性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吸收能力也存在门槛效应,目前由于受限的社会资本水平,部分地区的科学支出与交通财政支出效率会受限于不充足的社会资本水平。政府能力的扩大能增加财政支出的吸收能力但有限度,当政府规模过大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受限。(2)最优政府支出规模对经济的影响均是非线性的呈倒“U”形曲线特征。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最优政府支出规模分别为18.73%、11.50%、22.21%和19.53%。与实际财政支出规模对比1997-2015年全国、东部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均值已经超过财政支出最优水平,而中部地区财政支出规模并未到达最优水平,仍有一定支出提升空间。(3)从财政支出乘数角度来看,现阶段我国财政乘数呈下降趋势,在此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并不能有效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角度来看,全国投资性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主要是挤入效应,而服务性财政支出则会挤出私人投资。且投资性财政支出对经济与私人投资的影响程度均高于服务性财政支出。东部地区的投资性财政支出挤入效应显著;而服务性支出无论在东部还是中部地区均有挤出效应;但西部地区两类财政支出均对私人资本有挤入效应。(4)我国财政支出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财政资金投入的无效率是无效率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出投入中服务性财政支出的无效率高于投资性财政支出的无效率。缓解财政支出无效率的有效方法是提升服务性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另外,各地区除了要追求经济增长的“量”,还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注重财政支出政策适当偏向农村,从而实现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国保险业发展既面临巨大的历史机遇,也正在遭遇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自1980年逐步恢复国内业务以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险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保险业经营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开放格局的扩大趋势,以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更新迭代,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美好生活所需要的保险服务品质与保险人文精神的匮乏的矛盾,给保险企业带来
学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成员同时参与的多边结构。各行各业的企业为了应对技术发展、经济冲击、市场威胁等机会与挑战,都逐步形成了以多边合作为重要方式的战略联盟,例如,汽车行业的自动驾驶研发联盟,物流行业的“四达一通联盟”,零售行业的采购商联盟,金融领域的多方金融战略联盟,风险投资行业的多边联合投资联盟。多边联盟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伙伴间的共享机制获得
学位
近年来,虽然中国经济已得到迅猛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历史遗留问题多、路径依赖强等问题仍旧十分突出。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如何实现以创新和创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探索的重要问题。其中,新型金融体制下的风险投资企业是促进新创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我国“双创战略”实施的巨能引
学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新时代焕发蓬勃力量。大众日报视频团队深入山东黄河流域基层一线,以新媒体、新视角、新故事、新技术,用心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山东篇。
期刊
当今的企业生存环境已经从之前“大鱼吃小鱼”的时代转变为现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时间管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企业中的团队领导已经将时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来对待,帮助团队成员对时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协调、构建和管理,并最大程度地减少成员间的时间冲突,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增强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行为或促进绩效增长,从而形成了团队时间领导。到目前为止,虽然国内外已有学者对团队时间领导风格进行了
学位
为了理解企业竞争行为的前因和后果,多市场竞争的相互克制假设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目前的文献为多市场接触对企业在产品市场中竞争强度的影响提供了大量理论和实证上的贡献,但学者们对多市场接触如何影响价值链上游研发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行为的理解仍然有限。本文根据多市场接触和要素市场竞争文献,从企业-市场层级,企业-组群层级和企业二元层级分别考察了多市场接触对企业研发强度,创新绩效和联盟伙伴选择的影响
学位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发展道路中无法回避的发展障碍,如何协调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极具挑战和现实意义。同时,分权体制框架下,地方环境行为存在着激励不足和“底线赛跑”的可能,加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近年来,生态补偿政策逐步进入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中。与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政策相比,转移支付政策能够解决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激励不足”问题。转移支付政策作为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
学位
近年来,中国股市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股票市场拥有着显著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还能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也是经济体系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主体,在不对称的投资者结构下,大量存在的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一直被认为是我国股市不能发挥价值发现作用和大量异常波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通过社交网络和信息网络不
学位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可知,一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其可归纳总结为鲍莫尔效应、恩格尔效应以及资本深化效应等;外部影响因素方面,则主要是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不同经济体之间贸易、投资等活动对一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外开放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快速的工业化发展促进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
学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总数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群体,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场所。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社会来说,农业的生产,农民的发展,农村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建国以来,我国三农状况从农业的薄弱、农民的贫困、农村的落后一路发展,成绩斐然,无论是在农业产量、农民收入消费、还是农村经济与生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及城乡比较来看,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要想促进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