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区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基于劳动力成本与边际生产率的分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t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企业用工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学界掀起了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是否丧失了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内陆地区是否具有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能力的讨论。实际上讨论劳动力成本优势不仅要考虑工资还应考虑生产率,因此学术界相继采用了平均劳动生产率和边际劳动生产率来调整劳动力工资(本文分别叫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边际劳动力成本)后认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工资持续上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持续增强,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才逐渐减弱。
  本文认为,单位劳动力成本指标中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包含了多种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对产出的贡献,却不能将某一要素对产出的边际贡献提取出来,只能从总体上把握制造业优势。使用边际劳动力成本指标的做法,虽然能提取劳动力对产出的边际贡献,却也通过假设资本的收益率等于边际生产率,简化并忽视资本要素的边际贡献。
  事实上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即使是流动性强的资本要素在国家内部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放松对资本的假设,假定资本收益率还是在国家内部地区间没有变化,而边际资本生产率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由此构造能同时考虑劳动力工资、资本收益率、边际劳动生产率和边际资本生产率的成本优势指数,该指数是对边际劳动力成本的扩展,因此本文研究也是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研究的一次扩展。另外为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本文选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同时又因为该数据库问题较多,本文创新数据的处理方法,从而得到更优质的数据,为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本文同时采用单位劳动力成本、边际劳动力成本和成本优势指数,共同探究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无限劳动供给说预测不一致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这里为折算后的实际工资)一直在上升,但经过(平均或边际)劳动生产率校正后,(单位或边际)劳动力成本整体上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过程,即在2008年之前,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增强,2008年之后,劳动力成本优势才逐渐减弱。另外,中国八大地区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同样存在先增强而后减弱的过程,只是各地区开始减弱的年份略有不同。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若使用本文构建的成本优势指数来衡量,即以边际资本成本作为基准调整边际劳动力成本后,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也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资本成本相对于劳动力成本来说一直具有优势。同时,这种优势也存在于国内各地区、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间。
  (3)中国各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指数具有从南向北、由东到西逐渐衰减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雁行型态理论。具体来说,即中西部地区具有利用(边际)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潜力,沿海地区则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回笼资金,进而利用资本成本的优势来推动产业升级,这就为沿海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可以说这在小国之内是难以想象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不同于小国的大国发展模式。当然中国各地区间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指数整体上也具有由东向西梯度衰减特征,而且衰减程度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为明显。
  (4)本文通过与已有研究进行对比,不仅验证了已有文献的基本结论,而且通过构建成本优势指数还有新的发现。按三大地区分类的已有研究认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下降速度很快并和中部地区一起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与本文的结论基本一致,此外,通过对三大地区成本优势指数的考察,本文发现,在东部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同时加深了资本成本的优势,因此东部地区抓住时机进行产业升级是适宜的,同时,中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来说承接产业转移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大。若按六大地区进行分类,同样得出了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以及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迫切性结论。
  最后本文依据以上分析结论提出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更是我国广大农民最基本、最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条件下,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推动土地有质量的市场化流转,带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同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市场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学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成长迅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促进就业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地方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中央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资金、信息、人才、管理以及技术等多
学位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近年来,Z市统筹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确保城乡区域空间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深层次的转型和调整,城乡社会的沟通融合加速,Z市现有的乡村政治体制、乡村经济发展态势、乡村文化建设状况和乡村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情况无法满足广大村民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农村社会老
学位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式对高校事业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我国对高校教育事业投入的增加,高校办学资源也随之增多。高校预算资金收入的来源也不再是传统的仅依赖财政性资金拨款。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逐渐转变成为以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收入方式并存的新格局。在此情况下,高校需要对自身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
“营改增”以来,纳税人对税务工作有了更高的期盼,特别是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往往能接触到纳税人的各种新需求。随着国地税合作迈入历史舞台,“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服务深度融合”的合作标准在全国各级税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逐渐打破税收体制间的壁垒和思维的定式,被分税制人为割裂的各税种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系统数据的整合得以补偿性应用。随着国地税合作的不断深入,纳税人对国地税合作进而实现
学位
近年来,我国着力于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九大报告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美好生活重要的内容。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连市西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刻剖析,以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按照理论梳理、现实分析、经验借鉴、创新举措的思路,来
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的发展目标由追求“量”的增多转变为追求“质”的提高,因此公路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备受关注。本文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十个市的公路的资源使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指标的选取进行讨论,构建了“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公路资本投入水平指标加入了公路的网络效应,主要借助于分形理论,运用地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高杠杆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受到了世界范围内政府及学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有学者认为,信贷过度扩张使得杠杆率过高,而过高的杠杆率所带来的金融体系不稳定性是次贷危机爆发进而引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陷入到新的一轮萧条之中,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速的疲软以及美联储的加息行为给国内带来的利率压力,我国采取了“四万亿”的经济
学位
股权质押是上市公司股东自发的融资行为,直观来讲应该与公司的股价变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由于出质方多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控股股东以及董监高等这些在上市公司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人,一旦质押交易被强制平仓,公司控制权将可能发生转移,这将严重影响股价的稳定和公司经营。而从整个资本市场的现状来看,近几年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与国内融资环境的收紧,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公司都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压力。在此背景下,股权质
学位
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省内转移”和“跨省流动”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分布的两大主要特点,“外出务工”和“回流本地”并存。就城镇化进程来看,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较,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重仍然较高(蔡昉,2018)。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过程密不可分,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化”对实现城镇化过程和乡村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口流动的特点是什么、具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