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内外:宋代两性私情现象及礼法规制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两性关系中,那些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且被认作不正当而难以公开的两性关系被称为“私情”。“私情”自古至今都是人类两性文明演进史中重要的组成。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中,两性私情成为宗法秩序下难以相融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秩序问题。中国古代社会对两性之间交往的建构与规范伴随着传统宗法社会秩序的演进而进行,“私情”的内涵及规制、防范措施具有中国传统宗法社会下的时代烙印。宋代社会是儒家意识形态进一步重振、礼教进一步下移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亦是从国家到社会对不正当两性关系更为关注与警惕的历史阶段。有宋一代,一方面由于礼教观念对社会的影响相对有限,礼教观念与人欲之间的张力在很大程度上在相当多数的宋人身上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受生存环境、生活需求及习惯风俗条件的影响,因而两性之间不拘于“礼”的私情仍会在合适的氛围下不时出现,并广泛地分布在农民、商人、士人、僧道、军士、宗室、奴婢及胥吏等阶层。就整体面貌而言,呈现出分布广泛、层出叠见的历史特点。不同阶层、群体下的私情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不仅与受礼教观念影响的深浅有关,亦与所处的生活环境、职业背景及个人品行等因素有关。宋代两性关系相关的礼法要求与规定与两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生活状态相差甚远。《宋刑统》与《庆元条法事类》两部法律皆系探讨宋代立法者规制私情行为的依据律文。对同一具体行为的规制,《庆元条法事类》相较于《宋刑统》中所出现的变化折射出宋代社会阶级结构变动以及家族主义进一步强化的客观事实。在对已然发露且依法进入司法审判流程的私情奸罪的审判中,宋代司法官员对私情行为的具体审判与宋律具体成文规定存有相当距离,很多时候并不会据法而判,“屈法”或“逾法”论处的做法多有存在。宋代司法官员整体地表现出一种轻判的倾向,其中的缘由较为复杂,既有收道德教化目的之考量,亦有出于对某些特殊群体身份的顾忌。此外,宋代司法官员个人不欲理睬此类费时费力的犯罪案件的态度在其中也起到明显的影响。宋代司法官员对某些具体情形或是某些群体的通奸行为也偶有加重处罚的时候,像是对犯奸的僧人或是军妻,即使将其处死也会得到社会舆论某种程度的默许,其中体现出明显的惩戒意义。在皇权凌驾于司法领域的中国古代社会,皇帝的旨意对最终审判结果的走向也会起到一定影响。在对私奔、私定终身之事的司法审判中,司法官员对私定终身、私奔行为的态度是较为严厉的,不过在某些礼法观念本就淡薄的地区,统治者又有顺应当地风俗习惯的一面。宋代社会作为中国传统宗法社会链条中的一环,其私情现象的具体表现必然与其他朝代具有相似一面,但宋代特定社会背景下的诸多因素又造成了不同于其他朝代的面向。“私情”在不同阶层的具体表现与唐五代社会相较而言有所不同,社会上层的私情之事确有明显减少的趋向,而对于社会中下层而言,私情之频发与唐五代社会没有多少差异。另外,僧人情欲日渐敞开的形象尤为瞩目,其不顾教规戒律、放纵情欲的淫僧、色僧形象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描,基本奠定了明清社会中的情欲横流的僧人形象。宋代社会舆论对两性私情的态度留有一定的宽容余地,往往表现出灵活权变、见形施宜的一面,并不似明清社会将之视为“洪水猛兽”那般。私情现象在宋代的主要存在形态除了对情欲予以纾解的一面外,在部分地区、民众中更像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或是为了获取生活乐趣,或是为了借此以营生。宋代从国法到家规有关规制两性私情的内容与其他朝代相比有着不尽相同的一面,其中又折射出宋代历史变迁的众多方面。
其他文献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又称镜山先生,是明末东南沿海一带杰出的史志学家,主要著述以《名山藏》和《闽书》为代表。《名山藏》纪事,起自明太祖,迄于明穆宗,其中记载的部分史事稍有涉及到万历时期,共记载明代历史达二百五十多年。何乔远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官方史学萎靡而私家史学逐渐繁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万历修国史失败和当时社会各方面正处于多元变革的状态,为私修本朝史提供了有利契机,扩大了私人撰
学位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于1898年强租威海卫。为维护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英国成立了殖民统治机构——威海卫行政公署,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殖民统治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威海卫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类型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新式学校教育、私塾教育与平民教育。新式学校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为辅,主要由殖民政府、地方绅商、教会三方力量推动。初等教育学校主要包括
学位
晚清时期,在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理念的共同影响下,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新式教育,并于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首次向全国发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号令。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近代义务教育已历经酝酿发端期和发展探索期两个阶段。国民政府发出“厉行义务教育”的号令,《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党报,旨在宣传国民党的施政方针和各项政策主张。《中央日报》消息来源渠道广且时效性强,在新闻消息传播过程中更具舆论引导力
学位
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以河北沿海地区汉代墓葬为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内物质文化发展状况,以墓葬分布、墓葬形制、随葬品特征等相关信息为参考资料出发,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图景进行探究。上述区域汉墓考古发掘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沿海地区发现汉墓众多,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成果较多,为开展本文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纵观已经公布的研究成果,由于对上述地区所发现的汉
学位
近年来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受到重视。以儿童群体作为“目标观众群”,使得博物馆活动策划在主题、内容等等方面要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对博物馆的工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可以说,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活动水平已成为评价一座博物馆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邯郸市博物馆于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河北省唯一一座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博物馆。其丰富多彩的儿童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代表性。本文尝试聚焦邯郸市博
学位
博物馆是实现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在面对群社会大众的社会美育需求,多渠道实现博物馆美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而当下博物馆美育功能主要通过展览、公共教育项目和文创实体产品等途径实现,少有其他实现博物馆美育功能的途径。同时,近年来博物馆IP授权的跨界合作层出不穷,博物馆与游戏的跨界合作也时有发生且有长期发展趋势,游戏成为社会大众认知博物馆的新途径。所以本文在博物馆需要拓展美育实现途径和博物馆与游戏
学位
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A.S.康明斯认为:“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有着全新的角度,而博物馆恰恰是了解世界的窗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文化价值逐渐得到重视和认同。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中小型县级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新窗口,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自身优势又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究解决,以促进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选取了县级博
学位
本文以文人交游为中介来研究科举与文学的内在联系。笔者以尹洙和欧阳修源于不同科举人际关系的交游为中心,来梳理他们共同文学理念下的政治实践,包括对科举制的改革,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科举与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尹洙和欧阳修这两个人物来认识宋代科举与文学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研究内容有以下四点:一、科举制下的同年和同僚关系及本文研究人物——尹洙和欧阳修在这两种人际关系下的交游活动。随着宋代
学位
康乾时期御制玛瑙器物的研究是清代玉石文化研究的一部分,通过对玛瑙器物系统化的分析,有助于重新定义玛瑙文化价值,完善清代玉石文化体系。本文以现存康乾时期御制玛瑙器物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与资料记载,对康乾时期御制玛瑙器物的种类、材料、造型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玛瑙器物文化内涵,并总结出康乾时期御制玛瑙器物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以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的馆藏玛瑙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清宫造办处档案,系统梳
学位
碑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承载了文学、书法以及图形纹样等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辽、宋、西夏、金时期上承隋唐,下启元明,是我国历史上多元文化发展、民族交流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主要着力于10-13世纪,即辽、宋、西夏、金时期所存留的碑刻的装饰纹样,从历史与艺术角度切入,结合地理位置、风格流派等影响因素,横向对比辽、宋、西夏、金碑刻的装饰纹样的异同,分析不同纹样的形成原因及发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