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沿海地区汉墓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_h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以河北沿海地区汉代墓葬为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内物质文化发展状况,以墓葬分布、墓葬形制、随葬品特征等相关信息为参考资料出发,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图景进行探究。上述区域汉墓考古发掘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沿海地区发现汉墓众多,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成果较多,为开展本文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纵观已经公布的研究成果,由于对上述地区所发现的汉代墓葬资料整理性工作稍显不足,进而河北沿海地区汉墓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此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以及分布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仍需深入研究。本文以河北沿海地区所发现汉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种类等若干信息分类进行探讨,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器物进行分析研究,与此同时对该区域内墓葬进行分期研究,并与两京地区、鲁北地区、冀中南地区、辽海地区汉墓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通过与上述区域对比可知,河北沿海地区汉代墓葬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从墓葬形制看,如西汉时期,墓葬类型多为无墓道的竖穴土坑墓,竖穴洞室墓和砖室墓基本不见。竖穴坑墓以木椁墓、瓮棺墓和无棺墓等形制为主,伴有少部分其他形制,部分有二层台。从器物组合看,研究区域内如东汉早期墓器物组合中模型明器、人俑及动物俑增多,并快速发展,仿铜礼器相对减少,且釉陶质随葬器物基本不见。从随葬品看,对比中原地区、辽西南地区和鲁北中常见器物,发现本区域的鼎、盒发现数量较少,如茧形壶和钫等具有明显特征的器物在本研究地区尚未发现,但个别墓葬出土多件造型精致的陶鼎,其中包含三足鼎,可见同区域内随葬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等。本文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河北沿海地区汉墓研究之不足,对探讨其与大一统背景下全国其他地区汉墓的时代演变关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并为进一步说明河北沿海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提供实证。但对该区域内所发现汉代墓葬资料的搜集仍会存在疏漏之处,仍需进一步开展深层次研究。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卷烟开始在天津地区流行。为了进一步发展卷烟行业,维护行业自身利益,1930年王文典等人成立了卷烟同业公会,至此天津卷烟业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此后为顺应行业发展需要与政府号召又成立了工业、商业、门市卷烟业等同业组织,组织架构日趋完善。天津地区拥有广阔的卷烟市场,利用开埠的优势发展卷烟生产行业,造就了生产与销售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局面。天津卷烟同业公会历经创始至日本侵占天津前、日伪统治时期、抗
学位
金融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长时段问题,同国家权势下移的大趋势相伴随,国家政权对金融秩序的强制性干预是近代现代化民族国家重构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对于货币为代表金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全国整体性的分析,或以近代上海为主要研究对象,北方区域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商业都市,在金融的构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治中心南移,国家政治中心立足于江浙,天津原本作为拱卫京师的经济
学位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在西方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的优势文化冲击下逐渐萌生民族危机意识,并从被动、本我的“中国人”“日本人”意识向主动融入国际新秩序、进而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转变。随着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与文明史学在东亚的传播,一批中日知识分子看到了近代国家与西方文明的先进性,逐步放弃传统的世界秩序与观念,转而以西方“国族国家”为典范着手从事中国“国民”的塑造。而在构建中日近代国民意识与民族认同的“
学位
全面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内城市不时发生煤荒,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的运行失序。天津市作为华北经济重镇,煤炭需求量较大。虽然天津市紧靠众多煤矿产区,但是煤荒依旧爆发,并衍生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为解决煤炭危机,国民党政府从多个方面展开调整与部署。首先成立专责机构。国民党政府在华北相继成立了河北平津区燃料管理委员会、华北煤炭调配委员会来统筹管理北京、天津等华北重要城市的煤炭供应。天津市政府成立了天津煤焦供
学位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又被迫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上海作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其他地区更加密切,工商业信息的传播也随之加快。同时,近代报刊业也在迅猛发展,引领国内创办商业报刊的潮流。1921年,《上海总商会月报》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创刊后的《上海总商会月报》以上海总商会作为依托,以指导商业社会、提倡学
学位
本文将书写史料与影视作品均视为历史文本,在回顾影像史学概念内涵、研究范畴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影视作品分为“叙事”和“纪实”两类,梳理其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帝王形象,与历代正史帝纪、文人著述、历史文学等文本中的帝王形象进行比较。以史实叙述和史料辨伪为基础,笔者着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帝王叙事、形象塑造和历史评价的异同,旨在揭示从书写史料到影像史料的文本形态演变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意蕴、文化
学位
唐执玉是清代以廉洁而著称的官吏,他自幼受家风影响,形成了求真务实的行事作风。他抓住了雍正时期大变革的时代机遇,于雍正七年和雍正十一年两度担任直隶总督。唐执玉的督直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归因于自身出色的从政能力。唐执玉在督直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革除寄粮弊政,免征耗羡银,平抑盐价,这大大缓解了直隶地区的社会矛盾;其次他治理白河,赈济灾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致流离失所,这也促进了直隶
学位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又称镜山先生,是明末东南沿海一带杰出的史志学家,主要著述以《名山藏》和《闽书》为代表。《名山藏》纪事,起自明太祖,迄于明穆宗,其中记载的部分史事稍有涉及到万历时期,共记载明代历史达二百五十多年。何乔远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官方史学萎靡而私家史学逐渐繁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万历修国史失败和当时社会各方面正处于多元变革的状态,为私修本朝史提供了有利契机,扩大了私人撰
学位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于1898年强租威海卫。为维护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英国成立了殖民统治机构——威海卫行政公署,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殖民统治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威海卫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类型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新式学校教育、私塾教育与平民教育。新式学校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为辅,主要由殖民政府、地方绅商、教会三方力量推动。初等教育学校主要包括
学位
晚清时期,在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理念的共同影响下,清政府开始创办近代新式教育,并于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首次向全国发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号令。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近代义务教育已历经酝酿发端期和发展探索期两个阶段。国民政府发出“厉行义务教育”的号令,《中央日报》作为国民党党报,旨在宣传国民党的施政方针和各项政策主张。《中央日报》消息来源渠道广且时效性强,在新闻消息传播过程中更具舆论引导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