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租时期威海卫教育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j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于1898年强租威海卫。为维护在威海卫的殖民统治,英国成立了殖民统治机构——威海卫行政公署,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殖民统治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威海卫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类型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新式学校教育、私塾教育与平民教育。新式学校教育以初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为辅,主要由殖民政府、地方绅商、教会三方力量推动。初等教育学校主要包括殖民政府创办的皇仁学堂、地方绅商创办的淑德女校、九华小学以及教会创建的小学。相比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起步较晚、数量不多,学校主要有教会创办的英侨学校、安立甘堂中学以及地方绅商所办的齐东中学。以上中小学,在课程设置、师资选配等方面带有鲜明的新式教育色彩,特别是英侨学校更是纯粹的西式教育,这些学校推动了威海卫地方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在威海卫的广大乡村,传统私塾教育仍一直延续,且在地方教育中占据主体。此外,为普及民众识字,平民教育会和地方绅商联合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此为威海卫近代社会教育之肇始。可见,英租时期威海卫教育总体呈现出一种中西并存、新旧杂糅的基本特点。英租威海卫期间,殖民政府奉行低成本治理威海卫的统治政策,并未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在教育投资上也寥寥无几。新式学校虽萌芽显现,但始终纠缠着学制混乱、经费匮乏等问题,地方文盲率一直居高不下。总之,威海卫教育的发展受制于殖民政府的政策要求,同时也呈现出租借地教育殖民化的特有色彩。
其他文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埠通商,英国首先在天津建立租界,随之法、美、日等国先后陆续也在天津建立了租界,自此天津成为九国租界之地,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渐渗入中国。为了改变已划定区域的落后面貌,各租界在设立之后,大多都在本租界内进行了多方面的近代化建设,其中以传染病的防治为主的近代化公共卫生建设是其建设的重点内容。为了应对随时可能来袭的传染病疫情,防止疫情在租界内蔓延,天津多数租界都设立了专门性的近代化卫生
学位
在农业机械化未普及之前,牲畜不仅为人类提供肉食,而且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在适合牲畜生长的地区,牲畜饲养成为重要的生产活动。人民公社时期,牲畜饲养出现了集体饲养和社员饲养等不同形式,涉及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博弈的多重面相。山西省沁源县地处黄土高原区,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季节性的充足降水以及丰富的牧草资源使牲畜饲养在传统社会就有了长足的发展。沁源县牲畜饲养经过抗日战争猛烈冲击后,新中国成立后的逐渐恢
学位
民国初年,卷烟开始在天津地区流行。为了进一步发展卷烟行业,维护行业自身利益,1930年王文典等人成立了卷烟同业公会,至此天津卷烟业发展有了新的动力,此后为顺应行业发展需要与政府号召又成立了工业、商业、门市卷烟业等同业组织,组织架构日趋完善。天津地区拥有广阔的卷烟市场,利用开埠的优势发展卷烟生产行业,造就了生产与销售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局面。天津卷烟同业公会历经创始至日本侵占天津前、日伪统治时期、抗
学位
金融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长时段问题,同国家权势下移的大趋势相伴随,国家政权对金融秩序的强制性干预是近代现代化民族国家重构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对于货币为代表金融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全国整体性的分析,或以近代上海为主要研究对象,北方区域的研究成果相对缺乏。天津作为北方重要商业都市,在金融的构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治中心南移,国家政治中心立足于江浙,天津原本作为拱卫京师的经济
学位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在西方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的优势文化冲击下逐渐萌生民族危机意识,并从被动、本我的“中国人”“日本人”意识向主动融入国际新秩序、进而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转变。随着西方社会进化论思想与文明史学在东亚的传播,一批中日知识分子看到了近代国家与西方文明的先进性,逐步放弃传统的世界秩序与观念,转而以西方“国族国家”为典范着手从事中国“国民”的塑造。而在构建中日近代国民意识与民族认同的“
学位
全面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内城市不时发生煤荒,引起城市社会、经济的运行失序。天津市作为华北经济重镇,煤炭需求量较大。虽然天津市紧靠众多煤矿产区,但是煤荒依旧爆发,并衍生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为解决煤炭危机,国民党政府从多个方面展开调整与部署。首先成立专责机构。国民党政府在华北相继成立了河北平津区燃料管理委员会、华北煤炭调配委员会来统筹管理北京、天津等华北重要城市的煤炭供应。天津市政府成立了天津煤焦供
学位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又被迫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上海作为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其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其他地区更加密切,工商业信息的传播也随之加快。同时,近代报刊业也在迅猛发展,引领国内创办商业报刊的潮流。1921年,《上海总商会月报》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创刊后的《上海总商会月报》以上海总商会作为依托,以指导商业社会、提倡学
学位
本文将书写史料与影视作品均视为历史文本,在回顾影像史学概念内涵、研究范畴和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影视作品分为“叙事”和“纪实”两类,梳理其中出现的中国古代帝王形象,与历代正史帝纪、文人著述、历史文学等文本中的帝王形象进行比较。以史实叙述和史料辨伪为基础,笔者着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帝王叙事、形象塑造和历史评价的异同,旨在揭示从书写史料到影像史料的文本形态演变过程中,所包含的政治意蕴、文化
学位
唐执玉是清代以廉洁而著称的官吏,他自幼受家风影响,形成了求真务实的行事作风。他抓住了雍正时期大变革的时代机遇,于雍正七年和雍正十一年两度担任直隶总督。唐执玉的督直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归因于自身出色的从政能力。唐执玉在督直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革除寄粮弊政,免征耗羡银,平抑盐价,这大大缓解了直隶地区的社会矛盾;其次他治理白河,赈济灾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致流离失所,这也促进了直隶
学位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又称镜山先生,是明末东南沿海一带杰出的史志学家,主要著述以《名山藏》和《闽书》为代表。《名山藏》纪事,起自明太祖,迄于明穆宗,其中记载的部分史事稍有涉及到万历时期,共记载明代历史达二百五十多年。何乔远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官方史学萎靡而私家史学逐渐繁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万历修国史失败和当时社会各方面正处于多元变革的状态,为私修本朝史提供了有利契机,扩大了私人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