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年内径向生长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R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年内径向生长动态,运用微树芯的研究方法,选取塔里木河下游英苏断面两个离河距离不同的监测样点进行研究。在2020年4-10月每周用微生长锥对胡杨采样,经过样品处理等步骤,获得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宽度和木质部导管解剖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模型(GAMs)拟合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和生长速率,明确胡杨形成层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生理机制。探讨不同离河距离胡杨年内径向生长和胡杨木质部导管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径向生长速率和敏感水位,揭示胡杨生长的内在机理,为干旱荒漠区胡杨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胡杨木质部细胞扩大开始的时间为4月14日(DOY106),木质化结束时间为9月27日(DOY270)。胡杨木质部生长季持续时间为164天,木质部累积生长量为3000μm左右,胡杨平均生长速率为19μm/d。不同离河距离胡杨木质部分化各阶段存在差异,离河较近的F2细胞扩大开始时间和细胞壁加厚开始时间最早,细胞扩大结束、细胞壁加厚结束时间晚,木质部总生长量最多,平均生长速率最快;而离河较远的F10细胞扩大开始时间最晚,细胞扩大结束时间最早,胡杨木质部形成层活动受离河距离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离河距离胡杨径向生长研究发现F2监测井的胡杨径向生长宽度大于F10监测井的胡杨径向生长,说明离河较近的监测点胡杨径向生长量大,胡杨径向生长与离河远近有关。(2)用广义可加模型(GAMs)对胡杨年内径向生长过程进行拟合发现,胡杨年内径向生长与树木生长基本规律一致,呈“S”型曲线,胡杨生长速率的拟合呈双峰型曲线,DOY130(4月30日)和DOY190(7月9日)生长速这两个时间是胡杨生长量累积的最佳时间段。用敏感度分析了生长季持续时间和生长速率对胡杨木质部生长的贡献量,结果显示生长速率对胡杨木质部径向生长贡献量大。(3)不同离河距离的胡杨径向生长对气象因子响应具有一致性,与日均温、日最高温、日最低温不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性负相关,说明胡杨径向生长受水分影响,日照时数长使得蒸发作用强烈,不利于胡杨径向生长。(4)在整个生长季两个监测点的胡杨木质部总导管面积与导管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导管面积受到导管数量的直接影响,并且在生长季DOY220之后,离河较近的F2的导管数量和总导管面积明显大于离河较远的F10,说明胡杨木质部导管特征与离河远近有关;导管面积和导管直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气象因子对其的影响基本相同,主要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最大导管面积和最大导管直径与日照时数的呈负相关关系;最小导管面积和最小导管直径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最不显著,受其影响也最小。导管密度受相对湿度影响大,F2生长季平均导管密度小于F10,与其他各导管特征变化存在差异。(5)胡杨径向生长速率与地下水埋深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敏感水位为5.3 m,即当地下水埋深低于5.3 m时,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胡杨径向生长速率在减慢。本文研究发现胡杨径向生长“滞后性”不显著。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各类视听说教材逐渐增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中,有关汉语视听说教材的研究也比较薄弱,有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还未被深度研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研究汉语视听说教材十分有意义。在前人对于视听说教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高级汉语视听说教材《家有儿女》为研
学位
实践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较国内传统中文类其他专业比较薄弱,国内学者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既不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设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院校的实践性教学。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意义。本研究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评价和实践教学保障四
学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于2016年11月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短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时间观念以及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理念。二十四节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影响力。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阐释和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事业。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为切入点,借
学位
区域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是了解人地关系,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开展了相关研究。在对近十年全国高考地理二卷区域地图及相关试题的数量、分值、类型、考察内容及变化趋势及高中区域地图的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了阿克苏地区部分中学地理区域地图教育、学习现状及其
学位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形成概念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人们用熟悉的、具体的结构和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来谈论或思考陌生的、抽象的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它作为认知和语言之间的纽带,为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行为经验和外语教学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以汉语为目的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理解和掌握汉语中的概念隐喻的实际运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水平考试(HS
学位
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是人们满足自身发展和生存需求的重要基础,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取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和产品,与人类自身的福祉密切相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估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分析,关系到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索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发生严重的退化。本文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1995-2018年四期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学位
新疆地处“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区,是中国面向中亚和欧洲的门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新疆高校立足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和区域特点,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积极落实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探究提升汉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是适应新疆未来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新疆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调查问卷,通过微信小程序问卷星发放问卷,借助S
学位
玛纳斯河流域是新疆最大的棉花产地之一,长期的膜下滴灌改变了土壤水分的循环过程,导致了土壤水盐和养分在滴灌期和非滴灌期中累积过程存在较大差异;而玛河流域不同灌区间土壤盐渍化水平和滴灌年限均不相同,致使玛河流域土壤水分-盐分-养分运移机理更为复杂。本文在2019年依据滴灌年限和土壤盐渍化水平的不同选择安集海、莫索湾和下野地灌区作为样地,在滴灌期(苗期和花铃期)和非滴灌期(播前和吐絮期)进行定点监测;在
学位
全球变暖引起降水和蒸发变化,正强烈改变着干旱区的水循环过程,蒸散发(ET)过程,是伴随能量交换的水循环过程,明确区域蒸散发变化,对区域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科学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地表蒸散发是维持地表水分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球系统耗水的主要方式,对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而言,明确区域地表蒸散发有利于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在此方面的研究中对于多种地表覆被类型、地势
学位
位于新疆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阿克苏地区是新疆苹果种植的主产区,也是中国苹果生产的优势产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递增;水资源短缺、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是制约该区域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2016年定植的“红色之爱”(红肉苹果)为试验材料,矮化密植栽培模式,设定3种滴灌量:W1处理(湿润区可覆盖苹果根系主要分布区的80%,灌水历时6h)、W2处理(湿润区可覆盖苹果根系主要分布区的100%,灌水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