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高原暴露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及与性别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lis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高原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前往高原的人口日益增长。高原低氧极大地挑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尽管大量研究描述了急性高原暴露后的心功能表现,但高原心室舒张功能变化仍然存在争议。心室松弛功能在心室舒张早期发挥作用,另外心房有效收缩参与舒张晚期心室充盈。心房通过三个时相调节整体心脏功能,但目前对高原暴露后心房功能表现知之甚少。此外,不同个体高原心脏功能表现存在很大差异,然而性别的影响作用往往被忽视。研究已经证实女性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同性别在交感神经活动、血管舒张反应及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而高原心血管适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急性高原暴露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心房功能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并进一步评估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的性别差异。研究方法1.本研究纳入82名青年男性,7 d内从海拔400 m上升到海拔4100 m地区。生理参数和超声心动图在平原以及到达海拔4100 m后采集。生理参数包括:身高、体重、心率、血压和动脉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腔室大小,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igh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area change,RV FAC)以及心房排空分数。通过多普勒超声测量二、三尖瓣血流速度及瓣环组织运动速度。通过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心房储存期,管道期和收缩期应变和应变率分析心房功能。统计分析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变化,并通过亚组分析探究心房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2.本研究纳入78名受试者(46名男性和32名女性),2 d内从海拔500 m上升到海拔4100 m地区。生理参数和超声心动图在平原以及到达海拔4100 m后采集,并且在到达高原后采集AMS路易斯湖评分问卷。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超声评估心脏功能。通过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肺动脉加速时间并计算肺动脉平均压。AMS通过路易斯湖症状评分评估,被定义为总分≥3分并且包含头痛。统计分析不同性别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及AMS发病率的差异,并通过析因分析评估性别和高原肺动脉压对AMS路易斯湖评分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1.急性高原暴露后LVEF增加(p<0.05),RV FAC下降(p<0.05),二、三尖瓣E′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于急性高原暴露后心房功能,心房储存和管道功能指标在双心房均显著下降,但收缩功能在右房显著下降,通过右房主动排空分数(平原41.7±13.9%vs.高原35.4±12.2%,p<0.05),收缩期应变[平原13.5(11.4,17.8)%vs.高原12.3(9.3,15.9)%,p<0.05],以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平原-1.76(-2.24,-1.48)s-1 vs.高原-1.57(-2.01,-1.23)s-1,p<0.05]评估,而左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提示右房收缩功能下降出现在急性高原暴露后Sp O2下降更多和发生三尖瓣反流的亚组中,而另外一组无统计学差异。2.急性高原暴露后不同性别LVEF、RV FAC以及二、三尖瓣E’变化一致。不同的是,男性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显著下降(平原38.7±5.9 ml/m~2vs.高原33.6±6.5ml/m~2,p<0.05),而女性SV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平原39.0±6.0 ml/m~2vs.高原37.1±6.4ml/m~2,p>0.05)。此外,男性二、三尖瓣E/E’显著下降,而女性下降较少或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急性高原暴露后肺循环变化,女性肺动脉平均压显著高于男性(男性22.6±8.3mm Hg vs.女性27.8±11.1 mm Hg,p<0.05)。析因分析提示性别(p<0.05)和高原肺动脉压(p<0.05)对急性高原暴露后AMS路易斯湖评分有影响,但无交互作用(p>0.05)。研究结论1.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室收缩功能保留,右室收缩功能下降,双心室松弛功能不变。本研究首次发现急性高原暴露导致右房收缩功能受损,而左房收缩功能不变,提示急性高原暴露后不能通过增强心房收缩来补偿心室充盈受损。此外,右房收缩功能下降和严重的低氧血症以及后负荷增加有关。本研究为高原暴露致右心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证据。2.本研究首次通过高原现场研究揭示了急性高原暴露后男、女性心脏功能差异。结果提示急性高原暴露后不同性别左、右心室收缩功能和松弛功能变化具有一致性,而SV、心室充盈压以及肺动脉压存在性别差异。急性高原暴露后男性SV和心室充盈压显著下降,而女性下降较少或维持在平原水平。此外,女性高原肺动脉压显著高于男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而选择化疗。化疗作为晚期NSCLC的主体治疗措施,长期以来疗效并未得到提高。含铂化疗方案是NSCLC治疗的一线方案,因此解决铂类药物抵抗可能是提高化疗疗效的关键。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imidinic endonuclease 1,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弥漫性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预后最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1~19个月[1]。2021年第5版WHO CNS肿瘤分类中,确立了一些新的与肿瘤发生发展、恶性转归、治疗预后等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推进了分子特征在CNS肿瘤分类中的作用,突出了分子特征在胶质瘤整合诊断中的重要性。其中IDH、ATRX等分
学位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成人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亚型。在当前的化疗方案下,只有10%的患者能达到完全治愈。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包括c-Myc、Bcl-2、Bcl-6基因的易位和扩增。其中,c-Myc高表达的DLBCL是发病机制不明、进展迅速、耐化疗、治愈率低的难治性淋巴瘤之一,其中,c-Myc高表达的DLBCL与耐药、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而其机制尚不清楚,是亟
学位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市主城区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患病情况,比较城市和郊区DK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2019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主城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735例,其中城市入组434例,郊区入组301例,比较城市与郊区在人口学特征、体格检查、代谢指标、眼底镜检查、颈动脉超声、糖尿病综合控制达
学位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寄生于胃黏膜并可诱发炎症,在某些情况下持续感染甚至可导致胃部恶性病变的发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4年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全球约半数人群感染此菌,其感染率与经济发展程度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有报道指出我国的感染率约为56.22%,2015年的《京都胃炎共识》认定其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及时诊断治疗HP感染对于减少慢性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创面的处理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生理过程,且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诸多。感染是皮肤屏障破坏后创面修复首先要应对的问题,也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局部消毒剂在创面治疗中被广泛使用。随着我国医疗美容的快速发展,整形外科对创面愈合的质量也更加重视。因此,我们急需一种抗菌效果好,对创面愈合影响小的消毒剂。聚维酮碘(Povidone Iodine,PVP-I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钛及其合金由于良好的力学特性,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被作为内植物广泛应用于骨科等领域。内植物的应用显著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人类平均年龄的增加,内植物的使用越来越多。然而,一旦发生内植物相关感染,后果是灾难性的,将给病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植物相关感染率已显著下降,每年仍然有大量关节置换及骨折病人发生内植
学位
研究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在病理上分为两期,高氧介导的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是I期ROP血管生成受阻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细胞在视网膜血管生成和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研究ROP病理生理发展机制的关键性细胞之一。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1(BACH1)可以抑制VEGF和血管生成,而血红素可以降解生物体内BACH1。然而,血红素对ROP的影响尚不清楚。
学位
背景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一种发生在黄斑区视网膜表面的眼部纤维化疾病,其本质是由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视网膜表面经过纤维化的过程形成的纤维细胞增殖膜。增殖膜会随着病情进展增厚并对视网膜牵拉,严重影响视功能。目前关于iERM的治疗共识认为只有在严重影响视力或者引起中度视物变形时才
学位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在育龄期女性群体中高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有多种自身抗体的形成,可导致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一项全球性研究显示SLE患病率为每年9-241/10万人,SLE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遗传、性激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