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动态视角下的“想+但是”复句探析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um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句在汉语句法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在书面文本还是口语语料中,复句均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对其意义和形式的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复句这一结构早在《马氏文通》(1898)中就有讨论,但当时尚未明确提出“复句”这一术语。直到黎锦熙(1955)指出复句是指由两个主谓结构构成的句子,由此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复句的定义。参照邢福义(2001)对复句的定义,本文将这一术语翻译为“complex sentences”,广义上认为由两个或多个句子组成的结构均为复句。就复句的分类来说,本文基本同意邢福义(2001)的三分法,即将复句分为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此外,争议较多的是对复句意义的讨论。由于复句的意义组成较为复杂,其意义内涵也十分丰富。复句的意义主要涉及两个分句、分句之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其中关联词的使用又包含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等。任一意义成分单独研究都具有丰富的内容,由此可见复句的意义研究仍具有很大的空间。通过综述发现,以往研究缺少对复句类型和其分句间关系的对应规律研究。此外,从力动态角度对分句间事件关系及复句句义的讨论也较少。再者,从方法论上来说,以往研究多注重内省法,而缺少实证角度的研究。综上,本文基于力动态系统从“想+但是”复句的语义和语义-句法对应关系两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旨在为复句研究提供新思路。“想+但是”复句属转折类复句,该结构蕴含了说话人或参与者有意愿实现某事但由于另一事件的阻止,意愿行为失败的含义。由于这一意义并非明示的,而是由听话人推理得来,本文将这一意义简称为推理因果义。基于Talmy所提出的力动态系统,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想+但是”复句中的推理原因义如何产生?2.由“想+但是”复句中推理原因义推理的预期结果的撤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想+但是”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力动态模式与其复句类型有何对应关系?基于Talmy提出的力动态系统,本文结合内省法与实证法展开研究。经研究发现,推理原因义来自于“想+但是”复句中各组成成分之间力动态的互动。具体来说,“想+但是”复句中存在三个层面的力动态互动,分别为:语义层面上分句之间固有的阻碍力动态,词汇层面的“想”对其后续动作的推动力以及句子层面的“但是”对分句间阻力的增强。因此,可以得出两事件之间为“阻止(PREVENT)”关系的因果义。此外,“推理结果”可通过添加“二次转折”的方式予以撤销,即在复句后面添加具有补充意义的转折连词对预设的结果进行撤销,使意向事件按照原有计划实现。这一操作手段受到一定的意义限制,具体来说有客观阻力的限制和语表上时体的限制两方面。从客观阻力来说,当原因事件为不可克服的阻力时,预期结果撤销的操作通常是无效的。此外,从时间角度来说,当一些蕴含时间意义的的副词被使用时,可能会对预期结果的撤销操作产生影响。如汉语中的“本/本来”。由于自身蕴含标示“过去时间”的意义,因此它们能够将其后的动作或者说是事件的发生时间定位在过去,同时赋予该事件“完成”的状态。此时,预期结果的撤销操作会因此受到影响,因为语言无法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修改。此外,研究发现,“想+但是”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力动态模式对其复句类型有一定的影响。由此,本研究假设特定的事件力动态模式对复句类型具有一定的偏好并采用造句实验对此进行验证。本文引入“相关关系”判定分句之间的力动态模式,依据其数值的正负将分句之间的力动态模式分为阻碍型和推动型。随后本研究展开造句实验,得到结果表明,推动力动态模式倾向使用原因类复句,阻碍力动态模式倾向使用转折类复句,两种类型的复句分别位于复句句法连续统的两端。该结果与本文研究对象一致。此外还发现这两种力动态模式在句法表达上存在交叉,即条件类复句。由此也进一步说明各复句类型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存在模糊和交叉的边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建设是母语教育开展的重要形式,教科书编写与推广是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研究不同时期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助于理解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思想。民国时期是我国语文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该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这段历史最直接清晰的见证者。研究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不仅有利于了解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情况,还能对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新学制国语教科
学位
21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用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生态学应运而生,为我们研究基础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与方法。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生态课堂”的研究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课题。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研究是将小学数学课堂视为一个由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课堂生态系统,这三者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从而维持数学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采取文献分
学位
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作为日本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重点研究对象。但是,传统的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研究侧重于对惯用句结构、意义的理解与分析,大多数研究是对海量的语料进行汇总、分类,对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的意义引申的认知心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论文尝试在认知语义学的框架下利用隐喻和转喻,对日语身体词汇惯用句进行研究,并根据惯用意义形成过程中,意义扩展的要素不
学位
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和国家大力倡导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复合背景下,对艺术设计专业线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行探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在线教学的问题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可能带来的现实意义,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具体的现象与逻辑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策略与建议,以期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应用虚拟仿真进行线上教学
期刊
新课程标准改革主张小学英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学习英语树立自信心。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革新,以实现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游戏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这些游戏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于这一趋势,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如何将这种娱乐方式注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可以将电子游戏融入到语言教学中从而激发
学位
自从蓄意隐喻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代表人物Steen提出了蓄意隐喻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在交际过程中有些隐喻被蓄意地当作一种修辞手段,是语境中对于话语双方具有特定价值的独立交际工具。蓄意隐喻理论从交际维度将隐喻划分为蓄意隐喻与非蓄意隐喻。蓄意隐喻利用隐喻表达使听话人有意识地将目标域与源域进行比较并建立起跨域映射,而非蓄意隐喻通过
学位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于揭示STeLLA教学策略对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的影响,以期为STEM课程在我国本土有效落地提供新的案例与策略支持,同时为STEM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策略支持。本论文主要包括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绪论,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思路,并对本文所使用的关键词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STeLLA项目的研究综述和国内相
学位
<正>在阿尔法狗于2016年至2017年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柯洁、李世石多年之后,人工智能再度吸引全球目光。2022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场艺术竞赛中,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使用AI绘图工具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剧院》在数字类别比赛中夺得头奖,这在艺术史上是人类第一次把奖项颁给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仅仅几个月后,ChatGPT席卷全球,成为最受欢迎的AI软件,甚至掀起全球的“AI竞赛”。
期刊
语用身份建构是语用学的热点话题。身份研究涉及至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领域。因此,身份研究是跨学科研究。许多学者对身份的定义与分类持有不同的观点。身份研究长期以来被当作静止不变的。随着身份研究与语言的结合,语用身份这一概念便产生。语用身份指一种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的社会身份。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在动态的语言交际中,身份可以被塑造和改变。语用身份建构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语用
学位
框式介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特征。顾名思义,框式介词是由“前置词+介引成分+后置词”构成的框式结构的介词类型。受西方英语传统语法的影响,汉语学界多重视前置词,而忽略对后置词的研究,因此框式介词结构受到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以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为研究对象,旨在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的句法以及语义特征有哪些?2.现代汉语框式介词“在+NP+L”的后置方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