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结构特征及其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enh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分析整理后中国661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相关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SVD)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的位置变化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类型和周期振荡特征,最后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以及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年份的大气环流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10°E处,南界位于360N,北界位于41°N;近60年来北边缘带有逐年南移,宽度有逐年变宽的趋势。1960年代边缘带宽度最窄,边缘带变宽主要是由南界位置南移造成的。北边缘带存在显著的准2a、3a和9a的周期。平均6月28日夏季风影响到达其北边缘带的南界,8月2日到达北边缘带的北界,停留一段时间后,在8月22日离开北边缘带的北界开始南撤,于9月22日离开北边缘带的南界,标志着夏季风对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束。
  2.110°E处是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边缘带中南风分量最大的经度,200hPa急流中心位于边缘带上空,同一层次上南界点西风小于北界点,边缘带由低层往上西风逐渐增大;600hPa以下为南风,600hPa以上为北风,南界点南风分量大于北界点,850hPa南风中心大于2m/s;边缘带内水汽含量到达400hPa,边缘带是相对湿度等值线最密集的地带。偏北年与偏南年相比,夏季风影响北边缘带时间开始早,结束迟。西风急流中心偏北,强度偏强,低层湿度偏大,上升运动偏强。
  3.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分布特点,在黄河中下游降水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上游降水等值线呈南北走向,等值线走向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的走向相吻合。黄河流域夏季降水主要呈现2-3a和8-9a的周期特征。
  4.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类型主要有3种:全流域一致型,东南多(少)西北少(多)型,东多(少)西少(多)型。三个空间型的方差贡献为42%。从年代际变化趋势来看,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增多趋势,为多雨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前期以及90年代后期以来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呈现减少趋势,为少雨阶段。
  5.夏季风北边缘带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夏季风北边缘偏北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偏多,夏季风北边缘偏南年,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当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异常偏北时,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黄河下游夏季降水偏少,而当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异常偏南时,则夏季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降水偏少,黄河下游降水则偏多。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异常偏东时,夏季黄河流域上游降水偏多,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当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异常偏西时,黄河流域上游降水偏少,相应的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
  6.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时,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别。当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偏多时,100hPa南亚高压位置偏东北,中心强度偏强;200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位置偏北;500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偏西;850hPa南风偏强,黄河流域上空向北的水汽输送加强,并伴有较强的水汽辐合。当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偏少时,100hPa南亚高压位置偏西,中心强度偏弱;200hPa西风急流位置偏南;500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东;850hPa南风偏弱,黄河流域向北的水汽输送减弱,黄河流域的水汽辐合偏弱。
其他文献
清朝军队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军用牲畜。对清军来说,草料供应与清朝的军事实力有着密切联系。从清军入关到鸦片战争前,清军的草料供应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  入关之前,清军主要通过放牧的方式喂养军用役畜。但入关之后,这样的草料供应方式存在局限。因此,清政府逐渐采取其它方式获取草料。但清军获取草料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且筹备草料的过程中存在横征暴敛、以权谋私的现象。入关初期,针对
学位
蜡烛在古代社会扮演重要角色,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明代是中国古代蜡烛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蜡烛种类丰富、制烛工艺精湛、用烛群体扩展,并与经济、社会活动、科技文化等方面关联甚密。  明代烛种繁多,按制作材质可划分为动物油脂烛、植物油脂烛,混合油脂烛。动物油脂烛主要是蜜烛、虫白蜡烛、牛脂烛、羊脂烛、鱼脂烛。植物油脂烛主要是桕油烛。明代民间使用最多的烛种是混合油脂烛。明代有两种主要的制烛法,一为用模灌脂法,二
学位
晚清,由于外族入侵、西方文化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以及人们对新学知识的需求,新学在中国社会得以迅速传播,大量西方书籍被译介到中国。新学书籍的输入,促使晚清出现了一股编纂新学书目的高潮。这些新学书目中包含了众多历史类书目,这些书目作者对西方历史著作的介绍和评价,折射出晚清新学及新史学发展的一些特征。  由于新史学的倡导者们长期经受传统经史之学的熏陶和训练,所以他们经常以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位
石山子文化得名于石山子遗址,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由于淮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同时淮河流域位于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文化面貌复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石山子文化的相关研究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石山子文化的各个典型遗址分析、分期与年代、类型与源流、与周边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及石山子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精神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梳理与分析。希望在整体上对石山子文化的研究
殷墟周边地区的晚商墓葬是指殷墟文化时期分布在殷墟周边地区的以商文化为主要文化面貌的墓葬。对殷墟周边地区晚商墓葬的分析有助于研究殷墟周边地区晚商墓葬的文化面貌,并进一步了解晚商时期殷墟周边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济生活和社会面貌等内容。  首先,对殷墟周边地区的晚商墓葬进行系统性整理,并对墓葬的年代、族属和性质等问题进行检视,厘定文章的研究对象,并对殷墟地区晚商墓葬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组合进行简要梳理。然后
商代占卜后的甲骨称之为卜用甲骨,是指经过整治,在其背面施灼而正面呈兆,再进行占卜契刻卜辞的甲骨。卜用甲骨包括无字甲骨与有字甲骨,无字甲骨指不刻卜辞的卜用甲骨,但其甲骨存在施灼呈兆,有字甲骨是指甲骨面上不仅有施灼呈兆还有契刻卜辞的卜用甲骨。在商代,占卜过后的卜用甲骨需要进行处理,这一过程称之为甲骨卜后的处理。因为甲骨卜后的处理代表着整个甲骨占卜流程的终结,所以商代在甲骨卜后处理方面极为重视。  首先
学位
武官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赖以掌控军事机构和军队力量,有效捍卫国家政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武官制度,既有继承西汉武官制度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不断变革调整的另一面。  中央高级武官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依然延续其职名,但其职权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光武帝时期将军设置有了新变化,最典型的是将军名号繁杂多样。此外,校尉、都尉之制,继承了西汉时的做法,但汉武帝时设置的“八校尉”被简省为“
居延都尉府是两汉时期汉帝国设置在张掖郡的军事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居延屯戍区最高的军政机构,在防御匈奴、巩固边防、维护帝国边境统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出土简牍资料丰富的居延都尉府为中心开展研究,有助于探讨汉代都尉的职能和属性,也有利于认识汉帝国西北边郡地区的统治形态。  居延都尉府设置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第一任都尉是强弩都尉路博德。武帝时期居延地区是防御匈奴侵袭的军事要地,汉王朝逐步建
学位
两周时期诸侯封建,黄国位于淮河流域上游,其踪迹于历史文献记载中较少提及,幸得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出土多批黄国青铜器,加上多有传世黄国铜器,尤其具有铭文者,是研究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资料系统、科学的整理显得愈加重要。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而深入地考察黄国铜器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地域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对黄国历史进行探讨。正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综合各种来源渠道的黄国铜器,采
学位
在陶器上饰纹饰,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纹饰的图案多代表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崇拜。到了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稳定,作为日常使用和随葬的陶器,其上所饰的纹饰也进一步得到发展。豫北地区地处中原地区,汉代遗址十分丰富,但是有关豫北地区汉代陶器纹饰的系统性研究成果甚少。本文通过将豫北地区汉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的纹饰进行搜集和整理,发现纹饰集中出现在某一些器类上,并基于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纹饰器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