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铜器综合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uan415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周时期诸侯封建,黄国位于淮河流域上游,其踪迹于历史文献记载中较少提及,幸得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出土多批黄国青铜器,加上多有传世黄国铜器,尤其具有铭文者,是研究黄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这些资料系统、科学的整理显得愈加重要。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而深入地考察黄国铜器在形制、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地域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对黄国历史进行探讨。正文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综合各种来源渠道的黄国铜器,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整体的归纳,分为时地明确、时地不明以及相关器等三类。在研究过程中,以时地完整的黄器为主,其余材料为辅,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第二章在系统整理之后进行类型学方面的分析,综合考察黄国铜器器物类型差异,将黄国铜器主要器型按器类划分型式,为年代研究做好支撑。选取典型器类参照标准铜器年代分期要素,将黄国铜器分为四个时期。
  第三章参照周边主要文化区域铜器特征,对黄国铜器的形制、纹饰以及铭文文化特征作整体比较分析。黄国铜器文化构成中,中原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其次是夷文化与海岱文化,同时表现出黄国本土地域文化特点,后期少量器带有楚文化因素。黄国的历史与地理特点,影响了铜器文化发展的转型,这种兼具多重文化特点的现象同样可以在汉淮诸侯铜器上看到。
  第四章收集整理的黄国具铭铜器,是重要的文献材料,内容比较广泛,涉及黄国人文制度等诸多领域,参考引证字、词到整句考释,对铭文准确释读。根据释读铭文包含的不同内容,将黄国铜器铭辞分为四类。
  第五章以铜器等考古材料与文献为载体,深入研究黄国历史地理问题。从黄国族源到内部制度缺陷的日益放大,对外邦交策略失衡无力,盟友渐少而势弱,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黄国在春秋时期较早灭亡的原因。国亡而黄人仍有生存踪迹,其祀未绝与当时普遍的道德价值观有关,更实际的是楚对人口和土地战略资源的重视。从黄国社会文化发展转变,考察汉淮诸侯的本土地域特色,这种文化特点最终融入楚文化中。
  综上,通过黄国铜器的综合研究,整理、归纳铜器类型,概括铜器文化特征,紧贴时地问题,尽力展现黄国社会文化面貌,推进黄国问题研究,同时也为研究两周时期诸侯国别的相关问题提供一种范例。
其他文献
《少仪外传》是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为了教育子孙,摘录汇编前人的嘉言懿行编撰而成的一本童蒙读物。该书初名《帅初》,后更名为《辨志录》,最终定名为《少仪外传》。之所以借用《礼记·少仪》之名来命名之,就是希望能以此来促使家族子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好地传承吕氏家族的优良家风。  详细梳理《少仪外传》的编撰情况、书名演变及版本流传,深入探析《少仪外传》与《辨志录》二者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少仪
学位
20世纪前期,中国救亡图存的大局势与历史学范围内的逐步更新换代,使得1900-1940年间秦汉历史的书写呈现丰富多变的景象。史事书写包括史料、史事撰述、历史认识等方面,《国史大纲》出版于1940年,在这些方面既展现出对前人的一脉相承,同时也体现出钱穆对历史的独立思考。相较于之前的著作,《国史大纲》在史料方面更加注重传世文献材料,通过考量他人研究成果、旁征博引、补充史料以及实事求是,对史料的考辩更加
清朝军队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种军用牲畜。对清军来说,草料供应与清朝的军事实力有着密切联系。从清军入关到鸦片战争前,清军的草料供应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  入关之前,清军主要通过放牧的方式喂养军用役畜。但入关之后,这样的草料供应方式存在局限。因此,清政府逐渐采取其它方式获取草料。但清军获取草料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且筹备草料的过程中存在横征暴敛、以权谋私的现象。入关初期,针对
学位
蜡烛在古代社会扮演重要角色,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明代是中国古代蜡烛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蜡烛种类丰富、制烛工艺精湛、用烛群体扩展,并与经济、社会活动、科技文化等方面关联甚密。  明代烛种繁多,按制作材质可划分为动物油脂烛、植物油脂烛,混合油脂烛。动物油脂烛主要是蜜烛、虫白蜡烛、牛脂烛、羊脂烛、鱼脂烛。植物油脂烛主要是桕油烛。明代民间使用最多的烛种是混合油脂烛。明代有两种主要的制烛法,一为用模灌脂法,二
学位
晚清,由于外族入侵、西方文化的冲击、有识之士的推动以及人们对新学知识的需求,新学在中国社会得以迅速传播,大量西方书籍被译介到中国。新学书籍的输入,促使晚清出现了一股编纂新学书目的高潮。这些新学书目中包含了众多历史类书目,这些书目作者对西方历史著作的介绍和评价,折射出晚清新学及新史学发展的一些特征。  由于新史学的倡导者们长期经受传统经史之学的熏陶和训练,所以他们经常以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
学位
石山子文化得名于石山子遗址,是一支分布于淮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由于淮河流域的考古发掘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同时淮河流域位于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文化面貌复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石山子文化的相关研究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石山子文化的各个典型遗址分析、分期与年代、类型与源流、与周边地区同期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及石山子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精神生活等五个方面的梳理与分析。希望在整体上对石山子文化的研究
殷墟周边地区的晚商墓葬是指殷墟文化时期分布在殷墟周边地区的以商文化为主要文化面貌的墓葬。对殷墟周边地区晚商墓葬的分析有助于研究殷墟周边地区晚商墓葬的文化面貌,并进一步了解晚商时期殷墟周边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济生活和社会面貌等内容。  首先,对殷墟周边地区的晚商墓葬进行系统性整理,并对墓葬的年代、族属和性质等问题进行检视,厘定文章的研究对象,并对殷墟地区晚商墓葬的形制结构、随葬品组合进行简要梳理。然后
商代占卜后的甲骨称之为卜用甲骨,是指经过整治,在其背面施灼而正面呈兆,再进行占卜契刻卜辞的甲骨。卜用甲骨包括无字甲骨与有字甲骨,无字甲骨指不刻卜辞的卜用甲骨,但其甲骨存在施灼呈兆,有字甲骨是指甲骨面上不仅有施灼呈兆还有契刻卜辞的卜用甲骨。在商代,占卜过后的卜用甲骨需要进行处理,这一过程称之为甲骨卜后的处理。因为甲骨卜后的处理代表着整个甲骨占卜流程的终结,所以商代在甲骨卜后处理方面极为重视。  首先
学位
武官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赖以掌控军事机构和军队力量,有效捍卫国家政权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光武帝刘秀时期的武官制度,既有继承西汉武官制度的一面,又有因时而变、因势而动不断变革调整的另一面。  中央高级武官光禄勋、卫尉、执金吾依然延续其职名,但其职权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光武帝时期将军设置有了新变化,最典型的是将军名号繁杂多样。此外,校尉、都尉之制,继承了西汉时的做法,但汉武帝时设置的“八校尉”被简省为“
居延都尉府是两汉时期汉帝国设置在张掖郡的军事机构之一,同时也是居延屯戍区最高的军政机构,在防御匈奴、巩固边防、维护帝国边境统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出土简牍资料丰富的居延都尉府为中心开展研究,有助于探讨汉代都尉的职能和属性,也有利于认识汉帝国西北边郡地区的统治形态。  居延都尉府设置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第一任都尉是强弩都尉路博德。武帝时期居延地区是防御匈奴侵袭的军事要地,汉王朝逐步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