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侵袭相关的分子事件及功能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根据最新癌症数据显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第六大最常见肿瘤疾病,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在我国则是第五大最常见肿瘤疾病,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75%-85%。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即使是接受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5年复发率可高达70%。肿瘤转移是导致90%以上癌症相关死亡率的原因,侵袭是肿瘤进展的关键步骤和转移的驱动力。关于肝细胞癌的侵袭的研究多在二维细胞里进行,大量报道已经阐明了细胞在二维玻璃和塑料的基底上侵袭的详细分子和生物物理机制,而更加接近病理情况下的复杂的三维环境中肿瘤如何侵袭我们所知甚少。与二维的细胞侵袭相比,三维细胞侵袭尤其具有挑战性。在三维空间中,细胞必须对所遇到的多种障碍作出反应,包括坚硬且狭窄的细胞外基质孔、侧向挤压和限制和物理上不可穿透的障碍。三维侵袭包括间充质细胞侵袭模式、阿米巴细胞侵袭模式、叶状伪足侵袭模式或集体细胞侵袭模式。根据细胞类型和环境条件,细胞可以灵活地采用几乎任何组合的迁移参数在多种侵袭模式之间转换。目前关于肝细胞癌在三维环境下是否发生侵袭、采取何种侵袭模式,三维侵袭是否与上皮间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尚未有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建立肝癌类器官,并利用肝细胞癌类器官探索哪些关键基因与细胞外基质影响侵袭的发生,以及三维侵袭与EMT的关系;并通过建立索拉菲尼耐药类器官,验证耐药表型是否与侵袭、EMT相关。为后续针对肝细胞癌侵袭进行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术前诊断为肝癌并接受手术切除患者的肿瘤组织构建类器官,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信息分析影响类器官构建的临床特征。利用免疫组化确认其跟肿瘤组织的一致性。构建类器官来源异种移植(organoid derived xenograft,ODX)模型探索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抑制剂复方在体内体外的抗肿瘤效果。通过检测类器官中关键干性基因的表达,明确与侵袭有关的关键基因,构建稳转株,通过观察侵袭是否发生确定关键基因对侵袭的影响。此外,还构建了索拉菲尼耐药类器官,探索耐药表型与侵袭是否相关。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收取新鲜肿瘤组织样本160例,其中肝细胞癌患者131例,建成肝细胞癌类器官38例,构建成功率为29.0%。2、肝细胞癌类器官构建成功与否与肿瘤直径大小(P<0.001)、肿瘤微血管侵袭(P<0.005)、TNM分期(P<0.005)、BCLC分期(P<0.005)等相关临床特征有关。3、经免疫组化证实,原发性肝癌类器官在长期培养条件下也能较好的再现和保留原肿瘤组织和亚型的组织学特征和标志物表达情况4、即使经过体内移植,原发性肝癌培养的肿瘤类器官仍能很好地保留对应肿瘤的组织学结构和形态特征5、不同肝癌亚型类器官对mTOR抑制剂复方反应不一,其中,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s,ICC)和混合型肝癌(combined hepatocellular an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c HCC-ICC)对其效果最好。6、肝细胞癌侵袭发生是关键基因与细胞外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高表达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和CK-19的类器官培养在I型胶原中可发生侵袭,分别敲低EpCAM和CK-19后,可有效阻止侵袭发生。7、索拉菲尼耐药类器官在获得耐药表型的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抑制EMT,干性增强,稳定耐药表型后,培养在脱离索拉菲尼的环境中,可发生侵袭。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构建类器官模型,发现mTOR抑制剂复方对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癌对其效果最好,并发现CK-19和I型胶原共同促进肝细胞癌发生侵袭。此外,通过构建索拉菲尼耐药类器官,发现获得性耐药过程中总体表现为抑制EMT,干性增强,侵袭潜能增强。撤离索拉菲尼后,耐药类器官表现出侵袭行为。
其他文献
目的:脊髓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问题,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由于神经组织受到创伤后功能进行性丢失,因此早期给予神经保护性干预十分重要。文献报道,木犀草素(LUT)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治疗功效,但在脊髓损伤方面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制备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研究木犀草素在脊髓损伤中的干预作用;同时以NF-κB信号通路及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为重点,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明确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学位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在全世界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3/10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百分之零点二,占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百分之十五。新的辅助化学治疗及联合外科手术,仍为目前治疗骨肉瘤的标准方法,对于早期发现、未见转移的患者,该方案治疗后五年生存期可达到65%左右,而对于复发或转移病例其5年生存率仍在20%以下。了解骨肉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
学位
研究背景:性别畸形是指由于染色体、性腺和/或外生殖器解剖结构的异常发育而出现的一种先天性异常,其既往的分类方法较多且较为混乱。2006年,劳森-威尔金斯儿科内分泌学会和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将性别畸形定义为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并按照染色体核型分为46,XY DSD,46,XX DSD和性染色体DSD三大类。每一类又有各自的亚型,不同亚型之间的
学位
研究背景:下肢浅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病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患病率高达10%-40%。我国成年人中发病率约为15%,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患者最初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迂曲鼓胀、沉重不适。随疾病进展逐渐表现为皮肤水肿、足靴区色素沉着、难愈合性溃疡形成甚至出血,严重影响美观和日常生活质量,因此探讨安全有效且彻底的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下肢浅静脉曲张往往通过手术
学位
【研究目的】1、探讨HOXA10基因对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的预测作用,建立临床预测模型;2、明确HOXA10基因对胰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统计分析HOXA基因家族(HOXAs)在胰腺癌患者术后癌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OXAs不同表达情况与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选取癌和正常组织表达明显有差异,或与预后明显相关
学位
一、研究背景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尽管大部分脑膜瘤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但是对于高侵袭性的高级别脑膜瘤而言,手术全部切除难度大,且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即使在外科手术全部切除的脑膜瘤中,术后15年的肿瘤总复发率高居6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脑膜瘤患者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目前尚无关于脑膜瘤治疗的特异性靶向药物,临床上对于高级别脑膜瘤的治疗,依然
学位
研究目的 研究透明质酸-g-硫辛酸微球颗粒(HA-LA MS)制成的可注射凝胶制剂治疗早期膝骨关节炎(KOA)的效果,验证该水凝胶的可注射性和润滑性,在体外细胞实验中评估其活性氧清除能力和抗炎作用,并对大鼠KOA模型的治疗效果进行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评价。研究方法 将透明质酸与硫辛酸进行酯化反应后获得透明质酸-g-硫辛酸酯(HA-LA),再由反相乳液法制备获得的HA-LA微球,同大分子HA-LA溶液
学位
第一部分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的设计与制作目的:设计、制作一套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并初步探讨其可行性。方法:根据临床上吻合血管的要求,结合现有血管吻合器械的优缺点,设计一套适用于血管端-端吻合的新型止逆卡扣式快速血管吻合器。其主要包括四部分:一对内环、一对外环、一个辅助安装杆以及一个辅助安装手柄,工作时主要依靠内、外环上的止逆性卡扣完成血管断端的外翻固定以及相互对合。设计完成后对其进
学位
背景及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病变,其病理改变常常表现为关节中软骨组织的不规则缺损,软骨下骨的硬化增厚,骨皮质逐渐增厚,骨小梁大面积重塑以及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等。目前,虽然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软骨细胞(articular chondrocytes,AC)及软骨下骨祖细胞(subchondral osteoprogenitor cells,SBPC)间存在
学位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在中国更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手术仍然是治疗肝细胞癌最有效的方法,但只有30%-40%的肝细胞癌病人被诊断时处于早期,可以接受手术治疗。然而,接受根治性肿瘤切除的患者复发率较高,并且5年生存率仅为60%。靶向治疗和一些全身治疗方式包括使用索拉菲尼,IFN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给患者提供疗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