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岁儿童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联分析: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贝叶斯网络模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za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6~14岁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防控儿童肥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9–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校的6~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集信息,并根据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临界值,定义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参考2017年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推荐的儿童每日睡眠量,确定睡眠时长分组;运用Chimerge-χ2方法对其余无明确分组标准的连续型资料进行离散化处理。采用频数、构成比/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信息,运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间儿童肥胖率的差异,再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CI,并结合先验知识,筛选纳入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结点解释变量,最终利用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以肥胖影响因素为结点、影响关系为路径、影响概率为路径参数的网络模型,用禁忌搜索算法和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网络各结点的条件概率,定性、定量分析睡眠时间及相关生活方式因素与疾病间的相互关系和依赖程度。
  结果
  (1)本研究横断面调查共纳入5179名6~14岁儿童,其中男生2899人,女生2280人。肥胖检出率为14.0%,睡眠时长少于9h的儿童占29.7%,就寝时间晚于23:00的占11.6%,起床时间早于6:05的占27.3%,高能量饮食模式的占20.2%,课余时间视屏时长超过2h的占43.7%,户外运动时长不足45min的占27.3%。
  (2)儿童肥胖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布情况:随着年龄增大,儿童肥胖检出率逐渐下降,趋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74.986,P<0.001);男童肥胖率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40,P<0.001);家庭月收入高的儿童肥胖率高于低收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5,P=0.040)。
  (3)研究对象睡眠时间分布特征:睡眠时长、就寝时间、起床时间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9.00h(8.50~10.00)、22:00(22:00~23:00)、6:40(6:00~7:00),仅起床时间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普遍比男生的起床时间早(Z=3.454,P<0.001),尤其是9、10岁女童较男童早起3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12岁年龄组中,男童较女童就寝时间晚3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自11岁起,睡眠时长普遍减少15~30分钟;女童自9岁起,睡眠时长普遍减少30~60分钟。
  (4)儿童睡眠时间与肥胖的关系:控制性别、年龄、父母肥胖、家庭月收入、母乳喂养、睡前1小时进食习惯、高能量饮食模式、课余时间视屏时长和户外运动时长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寝时间晚(>23:00,OR=2.033,95%CI=1.556~2.656)、起床时间早(<6:05,OR=1.615,95%CI=1.289~2.023)、睡眠时间短(<9h,OR=1.276,95%CI=1.003~1.624)均与儿童肥胖率上升有关,另外,起床时间晚(>6:55,OR=0.508,95%CI=0.398~0.649)、睡眠时间长(>9h,OR=0.540,95%CI=0.346~0.842)、就寝时间早(<22:30,OR=0.670,95%CI=0.529~0.848)可能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
  (5)贝叶斯网络模型结果:网络结构由13个结点和21条有向边组成,模型的BIC评分、准确度、AUC面积分别为-46237.42、84.4%、0.79;年龄、睡眠时长、视屏时长、睡前1小时喝牛奶、睡前1小时吃零食与儿童肥胖有直接关联,另外,性别、家庭月收入、就寝时间、起床时间、课余时间户外运动时长、高能量饮食模式、睡前1小时吃主食与儿童肥胖间接相关,而就寝时间与高能量饮食模式间存在概率依赖关系,睡眠时长与运动时长也存在概率依赖关系。
  (6)贝叶斯推理:根据已知父节点状态推断未知子结点的概率大小,完成儿童肥胖风险评估。单变量调节过程发现,所有影响因素中,睡眠时长变量状态变化对儿童肥胖率的条件概率影响最大。多变量贝叶斯推理过程发现,控制年龄、性别、家庭收入基本特征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后,对于睡眠时长>11h的儿童,患肥胖的可能性从14.3%降为4.5%,若睡眠时长保持在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每日推荐睡眠量9~11h内,患肥胖的概率变为10.4%;若只维持健康饮食习惯,患肥胖的概率为7.0%;若只维持健康文体活动习惯,患肥胖的概率为8.7%;若同时保持推荐睡眠量、健康饮食习惯、健康课外文体活动习惯时,患肥胖的概率为1.7%。
  结论
  茂名市6~14岁儿童肥胖率处于较高水平,睡眠时间与儿童肥胖有直接和间接关联,可通过影响饮食、课外文体活动,与患肥胖风险形成间接的依赖关系。
其他文献
该文首先采用国家标准测试方法-九工况法对重型汽油车用6102发动机(99KW)进行了甲醇燃料及醇氢燃料排气污染物测试台架实验,并与汽油燃料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甲醇燃料,CO、NO、CO等常规排放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减少,并全部达到排放标准要求;但是非常规排放污染物甲醇和甲醛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因此,对于甲醇清洁燃料车的尾气主要是控制和减少甲醇和甲醛的排放.接着该文以γ-AlO为载体,
学位
设计将微乳体系既作为制备纳米粒子的反应介质,又作为云母的表面改性体系,进行了两种纳米/微米(云母)复合粒子;钴蓝云母珠光颜料、纳米TiO/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并进行了纳米TiO/云母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降解有机物的实验研究.将Co和Al分别增溶于油酸/正丁醇/碳酸钠水溶液和油酸/正丁醇/氢氧化钠水溶液两个微乳体系以制备纳米钴蓝粒子前驱体.两个微乳体系的三元相图表明,在油酸与正丁酸的体积比接近1时
目的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地方病之一,在儿童中,除氟斑牙外,氟的发育神经毒性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增多及其功能障碍与氟神经毒性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氟神经毒性的发生发展。鉴于此,本研究拟在儿童群体中评估内、外氟暴露水平与智力水平和氟斑牙的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探讨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关联,以及与氟暴露的交互作用;并
学位
第一部分R-spondin/Wnt信号网络基因的遗传变异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R-spondin/Wnt信号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筛选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和位点。  方法:本部分选取武汉市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168例。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在400例绝经女性中对R-spondin/Wnt信号通路的15个关键基因(RSPO1、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神经发育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而甲状腺是人体中毛细血管分布最多的组织之一,使得甲状腺细胞很容易暴露于各种环境污染物。其中,甲状腺干扰物(Thyroid-disrupting chemicals, TDCs)能够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转化及代谢等过程,造成激素水平紊乱,引起一系列健康危害。研究表明,已知TDCs的毒性效应总和仅占样本总干扰毒性的小部分,存在大
学位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发生的各种程度糖耐量异常,它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孕妇及后代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G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GDM的发生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传统的影响因素不能完全解释GDM的上升趋势,需要识别新的影响因素。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
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工业化合物之一,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然而,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BPA与不孕不育、不良妊娠结局、儿童行为及智力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近期研究提示,BPA暴露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具有潜在关联,但结论尚不一致。此外,双酚S(bisphenol S, BPS)和双酚F(bisphenol F, BPF
学位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是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疾病,极大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CVD高危因素除了超重肥胖、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糖尿病、血脂异常、空气污染等因素,最近的研究报道听力损失与CHD
学位
饮用水氯化消毒技术自20世纪问世以来,有效控制了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显著提高了饮用水卫生质量。然而,氯化消毒剂与原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DBPs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不良妊娠结局,但孕期DBPs暴露是否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一致,且DBPs的毒性机制也不明确。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多采用外暴露评估方法,忽略了DBPs暴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两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疾病。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它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在不断攀升。目前,全球T2D患者人数高达4.63亿,同时痴呆人数超过5000万(AD患者占50–60%)。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T2D和AD之间存在双向关联。T2D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非T2D人群的1.53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