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33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垂直空间”中方位词的研究,而对于“垂直空间”的“体”映射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从语言本体出发,在构式语法指导下,综合利用历时和共时结合、定性和定量结合以及对比等研究手段,以汉英垂直空间方位词为研究对象,分六章讨论三个问题:汉语中“上”、“下”在历时和共时下“体”映射的分类和对比,英语中“up”、“down”在历时和共时下“体”映射的分类和对比,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的共性和个性及其认知缘由,揭示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内部特质,旨在进一步完善汉英“体”意义映射的对比研究,进而促进外语教学与翻译研究。研究发现,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小同大异”,均可获得认知阐释。“小同”表现为:1)汉英两种语言中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都具有映射“体”的功能,汉英最先出现的“体”意义类型均为完成体;2)汉英“垂直空间”映射起始体的语料丰富,频率高,而映射持续体的语料少,频率低;3)汉英的“垂直空间”映射起始体时,呈现一种反向对称的模式,即“上/up”表示起始体,状态是由静到动,“下/down”表示起始体时,状态则是由动入静。“大异”体现在:1)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整体历时发展差异较大,汉语“垂直空间”的“体”映射频率前后波动较大,发展总体呈上升态势,英语“垂直空间”的“体”映射频率前后波动较小,发展总体呈下降态势;2)汉英“垂直空间”对四种“体”意义类型映射存在倾向性,汉语中“V上”倾向于映射起始体和实现体,“V下”倾向于映射完成体和起始体,英语中“v+up”、“v+down”均倾向于映射完成体和起始体;3)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制约强度存在差异,汉语中“上”可以映射的“体”类型要多于“下”,“体”映射制约强度要低于“下”,英语中“up”、“down”没有明显的“体”映射类型制约差异。4)汉英“体”映射的实现存在差异,汉语不需要任何动词形式的变化就可体现不同的“体”意义,而英语则更需要借助形式的变化来体现不同的“体”意义。上述现象的认知动因是:汉英“垂直空间”的“体”映射共性和汉英认知加工有关。初次出现“体”意义为完成体,是基于常规认知生成机制,隐喻和转喻。隐喻利用位移的相似性,促动“上/下”,“up/down”可以由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转喻借部分突显的动作和状态来表示整个事件起点,终点和过程。除此之外,“上”、“下”、“up”、“down”其本身具有的矢量特征,促成汉英的“垂直空间”映射起始体时,呈现一种反向对称的模式。两者个性是两大语言时空性及语言实现方式差异的产物。汉语“体”意义的实现由语法化主导,不需借助形式变化,便可映射不同的“体”意义,英语“体”意义的实现由词汇化主导,除动词本身的词义外,还需借助形式的变化。此外,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决定汉英垂直空间“体”映射倾向和类型差异。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翻译研究在语言学、翻译学、法学等多学科影响下逐步取得发展。其中,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侧重于关注目标文本。双语制下的立法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强调目标受众及文本目的等因素影响,因此更适用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代功能翻译理论中凯瑟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和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上,克里斯提娜·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作为其延续与发展,有待于更广泛地应用于双语制下的
学位
“来/去”和“come/go”分别是汉英语言中一组典型的位移动词。空间域和时间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两个最基本范畴,也是语言学关注的焦点。以往研究较多关注两组动词空间域的语义、句法及语用功能,而较少关注其在时间域的语法化和词汇化。然而,语法化和词汇化是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过程。因此,本研究基于隐-转喻互动理论,从历时与共时视角,结合定量与定性以及对比研究的方法,考察两组动词时域内的语法化与词汇化,分六章
学位
本文在具身认知视角下,参照Mc Rae et al.(2018)的实验设计,从词-图语义相关性和图片呈现时间两个角度,考察二语抽象概念加工中,语义和情境(词-图)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一是词汇判断实验(受试需要判断一列字符串表示的是真词还是假词),二是情境判断实验(受试需要判断一张图片是否表示正常的、符合现实的情境)。通过E-prime2.0和SPSS20.0软件,收集了受试的反应时间以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引发了日本乃至全球的核恐慌,在这一背景下“原发文学~1”也再次受到了日本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同年11月,新日本出版社发行了竹本贤三的作品集《原发小说集·苏铁风景》,收录了作者曾于20世纪70-80年代发表在《民主文学》的七篇作品。笔者将对《原发小说集·苏铁风景》中的七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其生态批评意
学位
本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语义加工与语音输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组受试是由某高校40名英语专业研一学生和4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组成。研究对象为96个词汇,其中包括48个目标词汇和48个干扰词汇。目标词汇是选自于Yao et al.(2018)实证研究中已划分具身等级的48个词汇,其中包括24个具体词汇和24个抽象词汇。采用E-Prime2.0和SPSS20.0软件,收集了受试的反应时间以及
学位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使用E-Prime2.0在线测试和纸质离线测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三种不同情境条件下的二语抽象动词具身语义加工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借鉴Repetto,Pedroli&Macedonia(2017)的研究设计,并结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改编了Repetto et al.(2017)研究中的实验材料。本研究采用语义记忆、单词识辨、词义匹配等前后测任务,考察情境类型与二语水平对
学位
鉴于以往研究方位时间词“时域指称”多集中在“过去”与“未来”时间层面,而“现在”时域指称“中立化”研究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从语言本体出发,在时空隐喻理论指导下,采用历时、定量和对比等研究手段,以汉英日方位时间词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讨论三个问题:汉英日方位时间词“时域指称中立化”具有哪些共性?汉英日方位时间词“时域指称中立化”具有哪些个性?这些共性与个性具有何种认知动因?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完善汉英日时间
学位
本文主要考察“获取”类动词在英汉语言中句法实现的异同及其认知机制。本文将“获取”类动词定义为可以带三个及三个以上名词的单音节动词,且动词本身表示获取动作。本文结合Levin(1993)对“获取”类动词的分类,孟踪等(2003)的《动词用法词典》、《牛津高阶双解词典》、《朗文现代英语词典》和本文对“获取”类动词的定义,以汉语为参照,选定“偷/steal、抢/rob、买/buy、赎/redeem、取/
学位
近年来,英文摘要研究趋于火热,但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步、时态和语态等方面,学者对于英文摘要句子主语的结构、生命性和可及性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故本研究聚焦于句子主语的这三个方面,以英汉对比理论和语料库语言学为指导,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手段,探索在语言学、数学、法学三个学科中,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英文摘要句子主语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1)中国英语学习者学术论文英语摘要句子主语结构特征;2)英语摘要句
学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付出体力所需要的空间在急剧压缩,以“静止不动”为特征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慢性疾病低龄化以及青少年幼儿肥胖、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等问题,这场由科技发展带来的慢性病形势严峻,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孩童时期的体育行为至关重要,3~6岁学龄前期是身体发育和各种活动能力基本动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个体的运动行为和运动经历,关系到大肌肉动作基本动作框架建立和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而动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