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酶法酿造黄酒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a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传统浸米-蒸饭-发酵的黄酒生产工艺存在着废水量大处理难、醪液粘度大、输送能耗高、米饭质量不均、发酵周期长、麦曲用量大造成酒体风味过于复杂等问题。利用酶法液化原料取代浸米和蒸饭工序酿造黄酒,国内已有相关报道,但大多数都集中在液化工艺的优化上,关于发酵条件的优化、补料发酵以及麦曲和酶制剂协同发酵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粉碎过40~60目的糯米为原料,在优化液化工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工艺条件对黄酒发酵及呈味物质的影响,并结合补料分批发酵方法,探索黄酒风味物质的变化特征,以及对比分析传统工艺黄酒、多酶法黄酒和全酶法黄酒之间的差异,主要内容如下:液化工艺中,在自然pH值、95±1℃和液化20min的前提条件下,将料水比确定为1:1.9,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设定为20U/g原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糖化酶的添加量及双、单边发酵方式对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化液中添加150U/g原料的糖化酶、5BU/g原料的普鲁兰酶,采用双边发酵可保证发酵彻底,酒精产量高。由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多酶法黄酒的最佳工艺条件:麦曲添加量10%、前酵温度30℃、麦曲粉碎度20~40目;研究还表明,多酶法酿造黄酒的呈味物质中,含量相对较少的氨基酸是丝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相对较少的有机酸是富马酸和草酸。根据补料分批发酵对多酶法黄酒的发酵的影响可知,采用一次补料或者二次补料,发酵酒度最高可达19.8%vol,均高于未经补料的样品、传统工艺的样品和全酶制剂发酵的样品,与此同时,补料工艺可使发酵液中总酸含量降低,即补料发酵可降低醪液酸败的风险;进一步对比补料发酵对多酶法黄酒风味物质含量的影响,可知,采用二次补料的黄酒风味物质含量要略高于一次补料和未补料的酒样,且补加料的量与初始投料的量大致相同时效果更佳。分别从理化指标、呈味物质含量和主要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方面,对比分析多酶法发酵工艺、传统工艺和全酶制剂法工艺酿造的黄酒之间的差异,可知:多酶法酿造的黄酒,其在酒精度、总酸含量、氨基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高级醇类相对含量、酯类相对含量以及挥发性酸类相对含量上均高于全酶制剂法酿造的黄酒;多酶法酿造的黄酒,其有机酸总量、高级醇类、苯甲酸乙酯、乙酸乙酯、十六酸乙酯、乙酸的相对含量均低于传统浸米-蒸饭-发酵工艺的黄酒,总之,采用多酶法酿造黄酒在减少麦曲用量、缩短发酵时间、提高酒精得率、保证营养价值的同时,即可解决全酶法酿酒导致的酒味寡淡、香气不足的问题,又可显著降低酒样中高级醇含量,酒体偏向清爽型。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从艺术设计角度(功能、造型、纹样、色彩等角度),对传统脱胎漆器进行改良设计,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观,更好的适用于现代中式会所空间中。从实际出发,推动福州传统手工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问题。并且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农村留守老人、留守
中国白酒发酵属于典型的自然发酵过程,其特点是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众多不同微生物共同参与发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产物白酒。认识微生物群体发酵机制的关键之一
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人们越来越全面的认识到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开始逐渐转变教育理念,于是赏识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教
当今理论界对会计目标的确立主要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流派,对决策有用观与受托有用观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者局限性,并提出对我国会计目标的启示。
以麦制曲,用曲酿酒是我国黄酒酿造工艺中一项传统的操作工艺。麦曲作为黄酒酿造的糖化、发酵和生香剂,其品质对曲酒的品质和出酒率都有极大的影响。本研究以工厂熟麦曲菌种米曲
本文以梅里雪山赤霞珠冰葡萄为原料,研究了不同的酵母、营养剂添加情况、发酵温度以及搅拌次数等工艺条件对发酵速度与冰酒品质的影响,根据冰酒发酵过程中糖、酸和酒精度等理化
伴随着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各国会计国际化成为了大势所趋。在经济一体化国际环境背景下,只有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会计国际化进程,才能谋求自
网络资源的日益蓬勃,在学习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逐步改变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加大,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如何应对网络资源这把双
阅读是一个语言接受的过程,是读者根据文字了解作者意图的心理过程。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阅读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