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性债务的影响研究——基于CHFS的实证

来源 :浙江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迅速发展,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十年间增长近8倍。由于数字金融使得借贷相对便捷,居民的信贷约束逐步得到缓解,信贷可得性大大提高。相对于经营性信贷的可持续性,消费性信贷的用途并不产生现金流,其偿还完全依赖于居民个人的未来收入情况,而部分消费主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进行非理性消费进而导致过度负债的现象时有发生。那么,数字金融与居民消费性债务的扩张是否存在关联?是否可能暗藏风险?本文主要研究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性债务的扩张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防范可能潜在的风险。本文首先对关于数字金融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在理论上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和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利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2015和2017年三轮数据,以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字金融指数”,作者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性债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数字金融对居民家庭消费性债务具有扩张效应,但对住房负债的影响并不显著;(2)数字金融对于具有低收入(净资产)、老年、较低文化程度、农村、中西部等特征的“长尾”人群,具有更强的债务扩张效应;(3)数字金融通过数字金融的支付、信贷、投资等渠道增加了居民消费性债务,甚至导致了居民过度负债,具体通过非现金支付的心理账户效应、缓解流动性约束效应、财富效应等共同导致了居民消费性债务的扩张。基于实证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在加强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信贷风险防控,同时完善客户信用体系建设,逐步统一数字金融领域和传统金融领域的信贷审核标准;其次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需要加强征信体系管理,将各数字金融服务商纳入央行征信体系管理中,实现征信领域的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数字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最后对于居民个人来说,需提高其自身金融素养,倡导理性的投资观和消费观,从源头上防范居民的过度负债风险。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关注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性债务的影响,现有文献多着眼研究数字金融对消费支出、经济增长、信贷需求等的积极影响,鲜有关于数字金融对居民负债的影响,特别对“长尾”人群的影响,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本文根据是否含有住房负债将消费性债务进行细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除住房负债以外的消费性债务具有扩张效应,但对住房负债的扩张效应并不显著,这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情况和数字金融的特点相符合,是对相关文献的有益的补充。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以市场调节为主,而当市场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时,政府则会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适当的干预,其中政策当局对经济领域的干预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在面临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中美贸易摩擦等引起的经济下行的不利情况下,政府为应对这些消极现象,往往会使政策的出台与调整变得更为频繁,而这一行为的后果则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近年来,微观企业过高的杠杆率影响了经济主体运行效率的提升,成为了经济主体面临的主要
学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不确定性在上升,无疑将会导致政策调控的难度大大上升。政府该怎么使用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冲击,恢复经济活动,稳定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关注的重点。然而,经济政策的调整会产生政策预期之外的冲击,可能增加投资风险与对未来预测的模糊性,进而造成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改变。探究经济政策不
学位
我国债券市场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2020年我国债券市场的发行量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在资本市场中的信用债存量达3.5万支左右,票面总额达39万亿元。然而随着信用债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债违约事件开始频发。2014年“11超日债”的违约事件打破了债券市场中的刚性兑付,我国的违约信用债数量开始井喷式增长,违约债主体也从民营企业扩散到了国有企业。截至2020年,已经有786支信用债发生违约。
学位
近年来,我国实体企业逐渐减少实业投资而增加金融投资,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依赖于金融活动而非生产和贸易活动,企业金融化现象在实体企业中非常普遍,我国经济表现出“脱实向虚”的趋势。一方面,金融资产能帮助企业应对未来的流动性危机,摆脱财务困境;另一方面,高额的金融收益率吸引实业经营企业的大量资金投入,导致实体产业被挤出。因此,研究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巩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
学位
自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经济政策变化频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同时,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1年两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中表明创新居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坚持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考虑以上背景,本文将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创新投资,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2007-2020年非科创板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Baker等
学位
2023年是“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数字经济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在促进广大乡村地区的产业智慧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生态模式数字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较为明显的突破。着力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要不断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乡村发展“质”的飞跃。文章在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机遇的基础上,解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经
期刊
特质波动率与股票预期收益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认为,在完美的市场中股票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被分散,特质风险作为非系统性风险可以被完全分散,因此股票定价时不需要考虑特质风险。但市场并非是完美的,现实市场中存在着交易成本、信息不完全等因素,投资者不能完全消除非系统性风险,由此大量学者对特质波动率和预期收益的关系展开了更多的研究。学者们通过采用不同的特质波动率度量
学位
近年来,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基金市场也迎来了一次次改革与发展,公募基金的数量与规模都在不断地增长,基金创新也层出不穷。但是,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对其的选择却变得越发困难,虽说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的基金,但是,市场上基金的风格漂移现象却屡见不鲜。这种现象会增加投资者收益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基金的风
学位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亦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能更好助力传统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的着力点应集中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乡村治理、农业信息集成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环节。当前,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农村产业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
期刊
自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udctivity,简称TF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综合指标,是除要素投入外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的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众多学者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有关,最重要的是企业层面的资源配置不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1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