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体感温度对非意外死亡风险和寿命损失年的影响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s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深圳市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寿命损失之间的关联,多角度地量化温度暴露造成的绝对和相对死亡负担,明确不同人群对温度的敏感性,为相关部门精准施策、有效防治气温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深圳市2013-2017年气象、空气污染物及每日死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索体感温度与非意外死亡风险/寿命损失,及其中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寿命损失之间的关联,并在此模型框架下,估计非最佳温度及各温度域的归因分值。此外,将非意外死亡记录按年龄、性别分亚组进行分析,以发现敏感人群。
  结果:(1)深圳市2013-2017年非意外死亡共计56034人,对应人均寿命损失21.57年;因循环系统疾病而死亡的数量为23030人,对应人均寿命损失16.58年;死亡人数和寿命损失均呈缓慢增长趋势。
  (2)每日平均体感温度最大值为39.39℃,最小值为-1.04℃,中位数为27.25℃,一年之中1月和12月温度最低,6、7月份最高,可观察到缓慢升高的长期趋势。
  (3)体感温度与非意外、循环系统死亡风险的关联曲线均呈反“J”型,最佳温度分别为29.06℃(P56)、28.77℃(P55),极端高温(36.55℃,P99)的RR分别为1.335(95%CI:1.102~1.618)、1.598(1.178~2.167),极端低温(6.66℃,P1)的RR分别为1.552(1.243~1.936)、1.999(1.427~2.801)。
  (4)寒冷效应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暴露后7天左右效应最强,影响持续约两周;炎热效应在暴露当日最大,随着滞后天数增加,效应迅速降低,一周内基本消失,并且未观察到明显的收获效应。
  (5)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寿命损失,最佳温度分别为27.95℃(P52)、28.49℃(P54),极端低温可使非意外、循环系统疾病寿命损失分别增加275.572年(95%CI:87.311~463.832)、113.595年(21.070~206.120);极端高温可使寿命损失分别增加234.654年(71.402~397.906)、77.242年(-1.252~155.737);与死亡风险模型相比,热效应更加突出。
  (6)非意外死亡风险模型中,非最佳温度的归因分值为13.663%,其中9.399%可归因于低温域,8.428%归因于中等低温域,4.263%归因于高温域;寿命损失模型中非最佳温度的归因分值为14.382%,其中7.822%可归因于低温域,6.826%归因于中等低温域,6.560%归因于高温域。
  (7)循环系统死亡风险模型中,非最佳温度的归因分值为19.780%,其中13.239%可归因于低温域,11.788%归因于中等低温域,6.541%归因于高温域;寿命损失模型中非最佳温度的归因分值为17.293%,其中10.772%可归因于低温域,9.471%归因于中等低温域,6.521%归因于高温域。
  (8)亚组分析发现65岁及以上人群中非最佳温度的归因分值较高;女性、65岁以下人群对热效应更敏感,女性的最佳体感温度远低于男性,女性高温域的归因分值(死亡风险:9.220%,寿命损失年:14.504%)约为低温域(2.891%,4.245%)的三倍。
  结论:不适宜的温度对深圳市2013-2017年死亡的影响切实存在,不仅极端温度会增加人群死亡风险和寿命损失,中等温度造成的死亡负担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中等低温;循环系统疾病患者、65岁及以上人群更易受温度影响;女性和65岁以下人群对热效应更敏感,对热效应进行有效干预可能明显减少温度相关过早死亡;为此,相关部门可以针对冷热效应特征制定防治策略,重点关注敏感人群,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以减轻环境温度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国重点防控的地方病之一,在儿童中,除氟斑牙外,氟的发育神经毒性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增多及其功能障碍与氟神经毒性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可能参与了氟神经毒性的发生发展。鉴于此,本研究拟在儿童群体中评估内、外氟暴露水平与智力水平和氟斑牙的剂量反应关系;进一步探讨线粒体相关基因遗传变异与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关联,以及与氟暴露的交互作用;并
学位
第一部分R-spondin/Wnt信号网络基因的遗传变异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关联  目的:探讨R-spondin/Wnt信号通路基因的遗传变异与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筛选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和位点。  方法:本部分选取武汉市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1168例。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在400例绝经女性中对R-spondin/Wnt信号通路的15个关键基因(RSPO1、
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能量代谢和神经发育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而甲状腺是人体中毛细血管分布最多的组织之一,使得甲状腺细胞很容易暴露于各种环境污染物。其中,甲状腺干扰物(Thyroid-disrupting chemicals, TDCs)能够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转化及代谢等过程,造成激素水平紊乱,引起一系列健康危害。研究表明,已知TDCs的毒性效应总和仅占样本总干扰毒性的小部分,存在大
学位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期首次发生的各种程度糖耐量异常,它是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孕妇及后代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GDM发病率呈上升趋势。GDM的发生受基因和环境共同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传统的影响因素不能完全解释GDM的上升趋势,需要识别新的影响因素。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内分泌干扰物质(Endoc
双酚A(bisphenol A, BPA)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工业化合物之一,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然而,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表明,BPA与不孕不育、不良妊娠结局、儿童行为及智力异常、肥胖、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相关。近期研究提示,BPA暴露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具有潜在关联,但结论尚不一致。此外,双酚S(bisphenol S, BPS)和双酚F(bisphenol F, BPF
学位
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是其中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疾病,极大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CVD高危因素除了超重肥胖、吸烟、酗酒、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糖尿病、血脂异常、空气污染等因素,最近的研究报道听力损失与CHD
学位
饮用水氯化消毒技术自20世纪问世以来,有效控制了介水传染病的传播,显著提高了饮用水卫生质量。然而,氯化消毒剂与原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DBPs暴露可引起实验动物不良妊娠结局,但孕期DBPs暴露是否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一致,且DBPs的毒性机制也不明确。既往流行病学研究多采用外暴露评估方法,忽略了DBPs暴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两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疾病。伴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它们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在不断攀升。目前,全球T2D患者人数高达4.63亿,同时痴呆人数超过5000万(AD患者占50–60%)。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表明,T2D和AD之间存在双向关联。T2D患者的AD发病风险是非T2D人群的1.53倍。
学位
目的  了解6~14岁儿童肥胖的流行现状,探讨睡眠时长、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与肥胖的关联,为制定防控儿童肥胖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9–1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广东省茂名市10所中小学校的6~14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集信息,并根据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临界值,定义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参考2017年美国
学位
目的:探索皮瓣内切核酸酶1(flap endonuclease 1,FEN1)和MIR125B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易感性之间的关联,得到HNSCC风险位点;进一步探讨风险位点与吸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寻找表达量与风险位点多态性相关的基因;发现新的HNSCC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为HNSCC病因学研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