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双组分信号系统调节溶菌酶抗性及毒力的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z137724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简称单增李斯特菌)作为革兰氏阳性食源性致病菌,一旦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轻则出现胃肠炎重则导致败血症、脑膜炎等。溶菌酶作为天然的抗菌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但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较强的溶菌酶抗性,且机制尚未明确。开展单增李斯特菌溶菌酶抗性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致病菌抗菌剂抗性的认知理解,同时也为食品级高效抗菌剂的开发及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学位论文主要围绕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菌酶抗性展开研究,利用转座子测序(Tn-seq)及转录组测序(RNA-Seq)等方法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对单增李斯特菌双组分信号系统调节溶菌酶抗性的机制进行探究并对其调控网络进行分析,且进一步揭示了此类双组分信号系统在单增李斯特菌突破肠道菌群屏障以感染宿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构建单增李斯特菌高密度转座子突变体库,进行必需基因(essential gene)的挖掘与鉴定。以热敏质粒为载体,构建了单增李斯特菌mariner转座子突变库,经转座子插入测序发现,该突变库含有43,793个不同的突变株,基因组上平均67 bp就有一个转座子插入。在富营养培养基条件(BHI)下,共鉴定出637个单增李斯特菌必需基因,其功能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翻译、物质代谢、细胞壁合成等途径以维持细菌的基础生理需求。(2)通过Tn-seq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菌酶抗性相关基因进行鉴定。本研究鉴定出44个溶菌酶抗性相关基因及2个非编码RNA。进一步分析发现双组分信号系统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溶菌酶抗性具有重要作用。借助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溶菌酶作用条件下鉴定出142个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单增李斯特菌暴露于溶菌酶后,通过增加细菌表面的净正电荷、减少自溶素的分泌及抑制细胞分裂,来减少细胞损伤。(3)通过同源重组及Cre-lox系统构建溶菌酶抗性相关双组分信号系统突变株(?deg U、?vir R、?ces R及?yyc I)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eg U、vir R、ces R和yyc I作为单增李斯特菌溶菌酶抗性必需基因,且与细胞壁完整性相关。DegU和Vir R影响溶菌酶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双重活性(细胞壁裂解酶及阳离子抗菌肽活性),Vir R和Yyc I通过减少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表面净负电荷,影响其溶菌酶抗性。(4)通过不同的小鼠感染模型研究溶菌酶抗性与毒力的关系,并对单增李斯特菌感染途径中影响毒力的因素进行探究。(I)SPF小鼠口服感染作为自然感染途径模型,摄入被污染的食物后,单增李斯特菌进入宿主肠道,穿过肠道屏障,进而传播到肝脏和脾脏。在此模型中,单增李斯特菌溶菌酶抗性相关双组分信号系统突变株毒力均减弱;(II)SPF小鼠腹腔感染模型绕过胃肠道感染阶段,直接进入感染后期。在该模型中?deg U和?vir R突变体的毒力降低,?ces R突变体与野生型表现相似,?yyc I突变体毒力高于野生型,说明经胃肠道感染时存在使溶菌酶抗性相关突变株毒力衰减的因素;(III)抗生素处理(Abx)小鼠口服感染模型与SPF小鼠口服感染模型相比略有不同,前者清除了肠道菌群,即在感染过程中消除了肠道菌群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影响。该模型感染结果与SPF小鼠腹腔感染基本一致,表明肠道菌群对单增李斯特菌突变株的入侵具有抵抗作用。随后,我们在SPF小鼠粪便中发现了可以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的肠球菌。更为重要的是单增李斯特菌野生型及突变株对这类肠球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并且其敏感程度与其在自然感染途径中毒力减弱程度相似。以上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增李斯特菌溶菌酶抗性相关双组分信号系统通过肠道菌群调节毒力。(5)最后,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探究双组分信号系统调节溶菌酶抗性及毒力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DegU、Vir R、Ces R和Yyc I通过调节不同溶菌酶抗性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表达来介导单增李斯特菌溶菌酶抗性及毒力,其中DegU调节pgd A、oat A、pbp4、pbp X等;Vir R调节dlt ABCD、mpr F、anr AB等;Ces R调节orf2420、ces K、lmo2459、lmo2522等;Yyc I调节spo VG、inl A、inl B、inl H、act A等。且DegU、Vir R、Ces R和Yyc I均可以调节鞭毛合成相关基因,4个溶菌酶敏感突变株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皆下降。
其他文献
高温和应力耦合作用是许多结构材料和部分功能材料的服役条件,在该条件下,材料的显微结构和力学行为都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针对材料的高温变形机理,一方面,研究可以通过非原位研究的方法,对不同使役时间后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推断材料在高温应力耦合条件下的微观变形机理,但不可避免地会遗漏变形过程。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基于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展了系列原位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系列技术难题,难以满足实际研究需要。这些难题包
学位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也在持续增加,由其引起的骨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视为第二健康问题。目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有二膦酸盐、雌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等。尽管这些抗骨质疏松药物能有效提高骨密度和减少骨折,但长期使用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天然产物上。目前对抗骨质疏松天然产物的研究主要
学位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能源、高品质食品需求的不断提高,微藻因其较高的油脂累积量及丰富的代谢产品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普通作物不同,多数微藻重要的代谢产物如油脂、脂肪酸及类胡萝卜素等均是微藻在逆境胁迫下累积获得。无机盐胁迫是目前获得这些有用有机物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为实现微藻产品的高效累积,培养环境的优化和高产藻株的培育十分必要。深入理解无机盐胁迫下微藻的代谢机制、实现胁迫过程中应激指标、代谢
学位
原花色素是由黄烷-3-醇聚合形成的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菌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生理活性。然而原花色素分子量大,吸收率低,难以通过直接吸收产生活性。原花色素经食用后可达大肠部位,对肠道菌群产生作用。那么,原花色素会否通过消化代谢发生降解,会否影响肠道菌群进而产生生理活性,原花色素的聚合度会否对其代谢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探究。杨梅叶原花色素(Bayberry leaves proanthocya
学位
中链脂肪酸单甘油酯是中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单酯,包括月桂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laurate,GML)、癸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decanoate,GMD)和辛酸单甘油酯(Glycerol monocaprylin,GMC),均具有较强的抑菌特性。国内外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GML可显著提高肉鸡生产性能,改善鸡肉品质和肌肉组成,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室前
学位
农产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国民健康的重要基础。农产品安全相关有害物的快速和灵敏检测是该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其难点在于如何在复杂的农产品(样本前处理液)中高效地识别、富集和检测有害物,所面临的共同核心问题为构建适用于严酷环境的吸附剂/识别界面,进而研制具有鲁棒性的前处理和检测器件。然而,常用检测元件,如酶、抗体等生物识别分子,易受严酷环境影响而失活;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小分子目标物
学位
山核桃是我国浙江、安徽等地区的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其在脱壳工艺后产生大量副产物山核桃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酚类是植物中一类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被广泛的认为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及功能性膳食补充剂的重要来源。开展山核桃蒲多酚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本论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天然低共熔溶剂结合脉冲超声的高效提取山核桃蒲多酚技术,表征了超声在其中的作用,对山核桃蒲多酚进行鉴定,比较研究了提取
学位
利用生物质资源制备高附加值燃料和平台化合物对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炭为载体,开发环境友好且具有催化功能的炭基催化材料,可为生物质工业过程的高效转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作为生物质精炼过程的限速步骤,葡萄糖异构为果糖一直是科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提出对水热炭负载活性铝成分,并进行特性调节获得理想的功能炭基催化剂催化葡萄糖异构。1)溶胀纤维素及其水热炭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在0
学位
木栓化是果实愈伤的重要现象,其中木栓质作为木栓化过程的重要成分,依附于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可以有效防止果实损伤部位的水分流失和病原体感染。木栓质多聚酚类物质(SPP)是木栓质的主要成分,由苯丙烷代谢途径产生的单体在一系列酶催化反应后聚合而成。目前有关损伤木栓化的研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马铃薯中报道较多,针对水果在采收、运输、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遇到的机械损伤报道较少。此外,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激素调
学位
生物能源作为一种替代化石燃料、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可再生、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一种生物质资源,大豆加工残渣(TPR)是豆腐和豆浆等豆制品加工业的副产品。TPR富含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20%-30%)和脂肪(10%-20%),并且水分含量高(≥85%),因而是通过厌氧消化(AD)技术生产生物燃料的适宜底物。然而,TPR很容易变质,变质后主要通过填埋场处置,易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