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周易注》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标志性思想家,其《周易注》作为由汉易向宋易的过渡环节中很关键的一环,已被世人公认为是义理易学的代表。王弼扫除了汉易中烦琐的易象,而代之以一股清新的玄学清流。易学史的发展证明,《周易注》中的形上学思想以及其以义理解《易》的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第一章从易学史的角度对王弼易学的思想来源进行追溯。首先说明了《周易注》的取义倾向受《左传》、《国语》及《易传》等取义说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与汉代费氏易学和荆州学派的关系,说明王弼易学并非空穴来风,其继承了费氏易学以传解经的解经方式,也继承了荆州学派的易学资源,而且王弼并非援《老》入《易》第一人,因为汉末已经存在儒道合流的思想潮流。另外,通过对《周易注》中引用《左传》、《论语》、《汉书》、《孔子家语》、《庄子》等诸子百家的研究,说明《周易注》广征博引,广泛吸取诸子百家中与《周易》相契之处,有的略有差别,有的完全相同,有的进行了发展。本章第三节考察了王弼与其同时代的何晏在思想上的差别,说明了开“正始玄风”的何晏,在后期渐渐趋同于王弼的思想,那么王弼对正始玄学乃至魏晋玄学的贡献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周易注》的注易方法。首先阐述了《周易注》对汉代注《易》方法的继承体现在采取了汉易八卦方位图、取象说、阴阳气化说、卦气说、乾升坤降说及互体、卦变、旁通说等等,那么所谓王弼“尽扫象数”,也就不能理解为王弼根本就不谈象数,而应理解为王弼扫去了汉易中的任意比附之象。而在对《周易注》取象说的分析中注意到,王弼即使是取象,也往往和爻位说等取义方法联系起来注解,这也是其不同于汉易的地方。第二节从《周易略例》中来探寻王弼的注《易》方法,主要是采取了一爻为主说、唯变所适、得意忘象等方法来注《易》,这些方法背后的思想根源也来自于他对《老子》、《庄子》等道家思想的理解和借鉴。王弼自觉地进行了方法上的革命,扫除了汉代象数易学的弊端,并用他的新方法完成了《周易注》,开当时玄学之风气。
  在对《周易注》的思想渊源及注解方法有所了解之后,文章主要从形上学和人道观两个角度,对其蕴涵的思想进行揭示。
  第三章从易学史的角度出发,以汉代象数易学为参照系,对《周易注》中几处体现其本体论思想之注,包括《乾》《坤》《彖》注、大衍义等,进行了详细地厘析。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汉易常常用卦气说、纳甲说、乾升坤降说、元气说等构建出一个宇宙生成论的模式,《周易注》则一扫汉易的繁琐,直接用乾健坤顺等取义说来解,表现出了王弼用《老子》思想来注《易》的倾向。本章第五节从“有无之辨”的高度对《周易注》的本体论进行了总结和提升。王弼《周易注》中的本体论来自于其《老子注》,他是在二者能够相互发明之处作了新的阐释。王弼所开创的玄学派的形上学及其本体论,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一思维路线由程朱继承下来,发展为理本论的形上学体系。
  第四章对《周易注》的阴阳、刚柔、动静、性情、时观等进行了研究。在阴阳观上,说明了王弼并非不论阴阳,《周易注》中也谈到了阴阳气化论。在刚柔观上,《周易注》继承了《彖传》的刚柔观,强调了刚柔兼济的原则。在动静关系上,王弼把静放在绝对优先于动的地位,这是服务于他“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建构的。在性情观上,王弼借鉴了《老子注>以“自然”来释“万物之性”的思想,反对人为造作,主张“因物之性”:“性其情”,还包含着以性制情的含义,王弼“.性其情”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时”观上,我们从君子的角度来把握,“知几其神乎”,只有得道之君子能够正确地把握各种时机,知微知彰。
  第五章从政治思想、义利观、君臣观、夫妇观等几个方面分别考察论述,从中看到了王弼在《周易注》中所表现出和儒者同样的情怀,诸如进德修业、扬君子抑小人、尚贤等。在本体层面上讲引《老子》思想解《易》的王弼玄学易,在世俗的人伦日用层面,比如君臣观和夫妇观,和儒家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第六章对《周易注》引用《老子》思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概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无为本”、“道法自然”、“贵柔、尚谦”、“无为而治、息乱以静”等几个方面,说明王弼以《老>注《易》的根本作用在于,不仅是在解释方法上实现了变革,更在于实现了形上学的变革,“以无为本”取代了以元气说、阴阳学说、取象说等为主导思想的汉代易学,汉易发展成了玄学易。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老子注》还是《周易注》,王弼创建新的形上学,其宗旨或者落脚点在于对其所处的社会提出治理的根本方略,即“息乱以静”这一条基本治理原则。
  《周易注》对儒道两家思想的兼容并蓄,体现了王弼思想的复杂性或者包容性,其容纳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并在对易学的阐释中实现了儒道会通。就和汉易的比较而言,《周易注》所蕴涵的政治思想,多是汉易所不具备的,因为汉易多是从取象说的角度对《周易>进行注释。王弼用《老子》思想丰富了《周易》的内涵,为这部历来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注入了一股玄学之流,也即儒学玄学化的实现。“息乱以静”的命题,是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是他所认为的根治社会的一剂良药,所以,《周易注》的本体论与人道观又是不可分割的。
  王弼的道家风骨处处又渗透着济世的情怀,这也正是《周易注》的精神魅力之所在。唐孔颖达在此基础上作疏,从此《周易注》被尊奉为《周易正义》而流传于世;程朱理学也吸收了《周易注》的形上学及其义理解易方法等。《周易注》的生命历久弥新,在各个时代都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存在论的基础地位,要回答网络的虚拟特性对人的存在论的基本构成。通过对于存在论基本论域的分析,得出此在与他者的互构,其根本就在于此在本真可能性的敞开,这是一种自我选择的本质,因而也是一种面向世界、物、他者的一个超越过程。而此在的这种存在论本质,根本上就是此在的信息建构,此在所面临的各种存在论困境,也在于信息流通与建构方式的不完善。这些信息方式按照媒介文化的发展,主要有口语、文字和电力。然而这
学位
本文研究的是西方当代环境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的环境美学思想。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罗尔斯顿是否有系统的环境美学思想存在分歧,本文首先大致梳理出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体系,包括其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学科依据、研究方法以及主体构架等主要内容。其次,本文将着力点集中在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荒野”以及荒野美学理论的分析与探讨上,指出“荒野”(或荒野自然)不仅是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研
学位
本文研究梁漱溟如何把从伦理关系中孕育出来的“理性”观念扩展性地运用到伦理政治之上。“理性”本诸伦理关系的根基,又碰触到新的形势从而开展出新的课题,这本身即是伦理思想的一种连续生长。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本文尤其关注的是这里面的机理。  导论部分将对梁漱溟思想的研究放置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问题”、“作为一个问题的国家政治”、“作为一个问题的心之秩序”的观察角度之下,通过评述前人的研究,说明以“理性”视
学位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原初状态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如何在良序社会中发挥作用,就此引出稳定性问题。在前期理论中“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有两种逻辑理路:第一,政治(契约)导出道德;第二,道德与政治合一。面对社群主义以及自由主义者的批评,罗尔斯认识到自己理论的某些不足,修正理论并作出回应。罗尔斯把“作为公平的正义”改造成“政治正义”,《政治自由主义》是对《正义论》的扩展和补充。
学位
摘要: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新的科目,实验性很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经费欠缺、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对实验室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学生对物理兴趣不高,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从几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运用网络资源、微课实验。关键词:农村、物理实验,现状、管理、故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农村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怎么样才能够提高
期刊
本文分四章对作者所认为的马先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  第一章探讨了马氏六艺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及其学术定位问题。马先生的思想在成熟之前并非杂乱无统,不成体系。克己复礼,实为其为人为学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一阶段,儒学或义理之学的思维方式都贯穿其中,其对释道二家的认可,更多表现在理论上的借鉴,而非情感上的。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特色进行了界定,以心性
学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做出探讨和研究。  增加收入、参与国事、与他人平等,无疑是农民需要的,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农业人口就占全部人口的绝大比例。然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农民收入从来不高、远离政治,并且与其他阶层相比地位从来都没有平等过,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问题
学位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并呈现出新的面貌,促使课程改革日益深入。在新课标下,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关注度增加,并将其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教学问题频发,给学生写作水平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难以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1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首先,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落后,这通常无法满足现代化中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发展特点。初中语文的
期刊
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备受哲学家的关注。那么,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意义上,实践变成了一种问题,这是我们通过日常经验的观察难以做出厘清的。或许可以说,当实践被人误解或误用时,它就成为一种问题,譬如,实践本是人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某些人却仅从抽象道德或技术生产层面将实践视为实现自我理性预设或获得自我欲求满足的手段,这种仅从道德或技术单一视角对人类行为的解说,仅在纯粹理性或
学位
王夫之在继承与批判庄子思想的同时,集中论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阐发了自己毕生所持守的正处人间之道。本论文正是通过对《庄子通》与《庄子解》哲学思想的研究,以及王夫之著作中其他有关庄学思想的梳理,挖掘王夫之对于个体社会存在之意义价值的理念,即其正处人间之道,彰显王夫之的人文现世关怀,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  第一章主要研究分析了王夫之对《庄子》各篇章真伪的辨正厘析及通解《庄子》的方法论,王夫之认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