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

来源 :山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ilips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控制权市场日益成熟,近年来资本市场敌意收购事件频发,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在公司章程中设立反收购条款。反收购条款在发挥抵御资本市场控制权转移功能的同时,对公司治理有效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当前学术界和资本市场监管层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关于反收购条款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形成了“管理层防御假说”、“长期价值创造假说”等不同竞争性假说。分析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现有研究缺乏对反收购条款异质性的关注。从资本市场实践来看,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购条款设置纷繁复杂,一些条款从具体内容看是为保护股东免于失去控制权,与中国《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保护目标公司股东利益的初衷相一致,但另外一些条款则明显反映出公司管理层防御特征。并且,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设立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公司以体现股东利益保护的条款为主,有的公司却以反映管理层防御特征的条款为主。设立反收购条款是公司章程自治的体现,突显股东利益保护还是管理层防御,反映了公司内部不同利益主体的意志和倾向,这一意志和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股东和管理层的控制权差异。因此,对反收购条款经济后果的研究需要考虑不同条款异质性以及条款设立背后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本文手工整理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章程反收购条款数据,对中国制度背景下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究上市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差异的原因所在。研究中,将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分为管理层控制模式和股东控制模式,并根据各种反收购条款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将反收购条款划分为管理层防御条款和股东保护条款。在此基础上,首先从管理层维护自身职位安全和股东维护其控制地位的动机出发,系统分析公司反收购过程中股东和管理层存在的利益冲突,研究了管理层控制模式和股东控制模式下反收购条款设立的倾向性,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情境因素如何影响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以及管理层和股东设立的不同反收购条款的市场反应。其次,以管理层强制变更-业绩敏感性和股东对公司议案投票结果控制力作为管理层和股东控制权稳定性的代理变量,分别探究了管理层和股东倾向设立的反收购条款是否充分发挥了对设立主体控制权的保护作用,并对截面层次的异质性和单个反收购条款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研究。最后,考察比较了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反收购条款设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从管理层短视投资、管理层自利行为和股东掏空行为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检验了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反收购条款对公司价值产生差异化影响的原因。研究发现:(1)管理层控制模式下公司反收购条款中管理层防御条款占比更高的几率是股东控制模式下的2.787倍,说明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公司设立反收购条款的倾向不同。管理层控制模式下公司更倾向于设立错列董事会、董事资格审查、董事提名权限制等管理层防御条款;股东控制模式下公司更倾向于设立绝对多数、提案权限制等股东保护条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管理层与股东代理冲突程度更强、董事会独立性更弱、产品市场竞争更激烈和未受到交易所关注问询的情况下,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与反收购条款设立倾向的这一关系更强。此外,拓展性研究显示,投资者针对管理层和股东倾向设立的不同类别反收购条款产生了不同的市场反应,股东保护条款设立公告产生了正向的市场反应,管理层防御条款设立公告则产生了负向的市场反应,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管理层防御行为的负面情绪。(2)两类反收购条款充分发挥了对管理层和股东不同主体控制权的保护作用。管理层防御条款能够降低管理层强制变更与公司业绩的敏感性,主要通过保护管理层职位安全巩固了其控制权;股东保护条款强化了股东对公司议案投票结果的控制力,进而维护了股东的控制权地位。截面层次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当公司是民营上市公司、属于高科技行业、公司内部治理越差,股票流动性越强时,反收购条款对管理层和股东控制权的保护作用越明显。(3)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设立的反收购条款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同。管理层控制模式下设立的反收购条款损害了公司价值,股东控制模式下设立的反收购条款未损害公司价值。分析其原因发现,管理层控制模式下反收购条款未改善管理层短视,反而加剧了管理层超额薪酬和在职消费等自利行为;股东控制模式下反收购条款能够起到抑制股东掏空行为、促进公司长期投资的作用,不会加剧管理层的自利行为。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在管理层控制模式下反收购条款发挥了管理层堑壕效应,通过加剧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代理冲突损害了公司价值;在股东控制模式下反收购条款发挥了长期价值创造效应,通过促进公司长期投资,最终有助于公司长期价值提升。本文的研究具有公司财务与法学交叉融合的特色,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不同于以往反收购条款研究只关注反收购条款的经济后果,本文充分考虑不同反收购条款的异质性,从公司控制权配置角度探究不同公司差异化条款设立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研究的进一步深化。(2)基于各种反收购条款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将反收购条款分为管理层防御条款和股东保护条款两类,克服了现有研究中将各种反收购条款同质对待、忽略不同反收购条款异质性的缺陷,这一学术思想的创新有助于认识公司反收购策略中存在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3)基于动机——结果的内在联系,在分析检验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公司反收购条款设立倾向差异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类别反收购条款对管理层和股东控制权稳定性的影响,形成了动机与结果相联系的逻辑闭环,验证了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管理层和股东设立不同反收购条款的动机,为管理层和股东倾向设立不同反收购条款的原因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4)研究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反收购条款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差异,并分别从管理短视投资、管理层自利行为和股东掏空多个角度对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弥补了现有文献仅通过反收购条款对公司价值的最终影响间接推断支持“管理层防御假说”还是“长期价值创造假说”,但缺乏动因与行为关联的证据支持,结论不够令人信服的不足。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1)有助于拓展对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公司控制权配置视角出发,对管理层控制和股东控制两种不同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反收购条款的设立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中存在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于解释实践中不同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设立的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2)有助于深化对公司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经济后果的研究。通过对反收购条款影响公司价值差异的原因分析,揭示出不同控制权配置模式下反收购条款设立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内在联系,为理解反收购条款相关研究的不同结论和多种相互竞争假说之间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思路。(3)为“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中心主义”公司治理理念的争辩提供了新的理论证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奉行“股东中心主义”和“董事中心主义”对公司治理有效性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这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公司治理研究,对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设计理念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考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1)对于上市公司优化控制权配置、规范章程反收购条款,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研究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章程反收购条款设立的关系,有助于为目标公司进行科学的反收购决策及设立规范的反收购条款指明方向,避免公司反收购过程中因股东和管理层权利义务不明确而导致冲突和低效,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公司发展。(2)有助于监管部门制定监管措施以及促进中小投资者保护。管理层与股东的权力结构对公司决策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公司控制权配置这一视角加深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反收购的理解和认识,为促进投资者利益保护和加强监管部门监督的针对性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3)对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和深化公司治理改革具有启示作用。一方面,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关于公司反收购的制度规定提供理论支持,使其更好地适应并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另一方面,适逢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在即,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从公司反收购角度为“董事中心主义”和“股东中心主义”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在中国情境下的适用性的思考提供理论和经验参考。
其他文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立足我国百年大局,实现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及内涵式增长,关键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高位引领作用。为大力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再一次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强调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政策。2022
学位
土地流转是盘活土地资源的关键环节,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维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意义重大。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在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安全等问题日益紧张的背景下,保持国家经济稳态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且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作为国民基础产业,农业高质
学位
总体报酬包含工作中一切对员工有价值的内容,是一种能够应对员工需求变化的整体薪酬设计系统。在员工需求更加多样化的数字经济时代,总体报酬成为了满足员工需求,激励员工积极性、创新性的主要抓手。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全面脱贫的实现,能够满足员工多方面需求的总体报酬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变得愈发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快速变化,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更加依赖创新。企业更加
学位
随着5G、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重塑了传统的消费形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对于大多数非平台型的创业企业而言,采纳电商不仅仅是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下的一种趋势,也可能是改善创业绩效的新选择。电商平台的赋能作为外生性技术冲击,促使创业企业与技术深度融合并与电商平台形成互补关系,推动产品和服务发生根本性转变,“倒逼”制度变革以适应新
学位
法律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证券法》是构建有效资本市场的根本大法,其对于规范和引导资本市场参与主体行为,改善资本市场法治生态环境,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019年12月28日新《证券法》颁布,是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立法的里程碑,是我国在总结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基础上对资本市场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资本市场的本质是一种信息市场,审计师作为第三方市场力量,凭借其自身专业技能发
学位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作为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推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动产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物质载体,不动产供需错配影响城市经济运行效率和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对城市发展质量产生影响。那么,不动产供需错配与城市
学位
“生态文明(EC)”(生态文明)的理念提供了一个促进人类繁荣发展的未来愿景,这与地球及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尽管这种措辞具有全球影响力,但它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它作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和政治范式的迅速崛起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和当前需求都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为应对环境资源新形势,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也意味着
学位
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较高的资源消耗代价和环境污染代价。2020年,我国首次提出“2060碳中和”目标,与2030年碳排放达峰共同组成“30·60目标”。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进一步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就要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变革,推动经济由原来要素驱动的粗放发展模式向技术含量较高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淘汰落后产能
学位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大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贸易结算和人民币升值一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两大驱动力。然而,当前我国贸易增长停滞,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这两种动力都受到了挑战。国际经验表明,深化金融市场是发展货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债券市场在货币国际化推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离岸债券市场是深化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动力,也是构建“双循环”
学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是构建网络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先决条件,剖析并识别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方式高质量转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伴随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新建,城市间“信息桥梁”愈发畅通,经过数据编码的知识得以借力数字化优势,以更低成本于城市间自由流通,提高了创新要素的溢出效率。且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存在明显的空间知识溢出现象,有利于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