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时间意识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ey_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意识的探求,是造型艺术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的线索,时间意识在造型艺术中的开掘对艺术史与美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在对时间的哲学研究中,由空间化时间观到内在经验的时间观的演变脉络是清晰可见的,传统的时间观念是可量化的时间之流,这样的时间观与现代时间观相比,带有“工具化”属性,人们对于时间的主体感受也囿于根据自然现象度测时间的方式。现代哲学兴起之后,现代时间观摆脱了对纯形式世界的认知,认为它不再是外在于人和本质固有的,而把外在世界的存在方式看作内在于人的,由此产生出从“一切既定”的思维到“一切将成”的生成性思维的转变。然而,在造型艺术史中,艺术时间特征的发展演变脉络并不像空间特征那样明晰。于是,本文参照西方思想史的时间观念,依托造型艺术在艺术史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以最为典型的造型艺术形式——绘画与雕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时期的时间意识表现方式。论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释两个问题:“造型艺术”概念的演变过程和造型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什么。“造型艺术”概念从古希腊时期“技艺、技术”的有关概念演变而来,经过各时期哲学家与美学家对于实用艺术与美的艺术的区分,以及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划分,最终由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提出,自此又引出了有关“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分类之辩。造型艺术中的时间意识的表现,经历了从隐蔽到显现、从运动关系的暗示到主体内在经验的寻求的过程。本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传统古典艺术时期造型艺术暗示时间的方式。这个时期,艺术创作较忽视时间意识的表达与开掘,艺术家对时间意识的表达是无意识的,时间意识往往通过“寓动于静”的方式暗示出来并隐藏在空间化展现的背后。动静关系的表现大致有两个方向,即叙事性事件的凝结性顷刻与运动姿态的包孕性瞬间。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时间意识在造型艺术中的显现形态,显现的标志有二:其一,造型艺术中对时间过程的表现,表现时间过程的造型艺术方式一般有两种,即单幅画面中的事件过程排列(米开朗基罗《末日的审判》、马萨乔《纳税钱》)和多画面组合的作品(霍加斯的《时髦的婚姻》、祭坛三联画、蒙克的《生命》组合画)。相比于表现运动的作品而言,含有图像叙事功能的全景画与组画则更具时间性特征,它们更加集中地表现了故事发展时间的先后连续性过程。这类作品大多承载着更加偏向于实用的“纪录”功能,力求将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故事情节的进展脉络表现得更为精确,对于各个时间段内的细节描绘的也更加具体,极富真实性。而印象派的出现,开启了现代造型艺术中时间意识的觉醒。印象派对于摄影技术的借鉴使造型艺术对表现时间有了更多尝试,他们开始试图记录短暂、瞬间和偶然的经验,表现时间的停顿感,在印象派的艺术作品里,时间的整体面目被时间的片刻形态所取代。论文的第四部分论述了 20世纪以来的造型艺术表达时间观念的方式。20世纪诞生了能够创造动态艺术影像的电影艺术,进一步改变了人们头脑中的时间观。于是,时间逐渐被艺术家对象化,重构于艺术作品当中,成为构建“世界图像”的一份人为制造的元素。艺术家可以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图创造有关“时间”的造型艺术主题,其中的时间观念就是在图像化的过程中体现出现代性的本质。在这个阶段,康定斯基的音乐可视化、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达利、马格利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都对时间的表现作出了杰出的尝试。超现实主义对时间意识的思考表现在对变形时间、魔幻梦境与荒谬记忆的创造中,而立体主义则将运动透视变为艺术造型,其时空统一性特质体现在对空间的同时观睹,即把无数个瞬间视像叠合于同一画面,同时又全方位地展现出物象的完整性,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综合状态。立体主义对于乐器的表现是极为精彩的,由此与康定斯基的音乐可视化尝试做出类比——音乐和绘画同根同源并融会贯通,都意在追求内在精神、表达强烈感情。通过这种跨感官的灵感机制,感官刺激会在其他感官中产生不自主的体验,是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而在动态艺术当中,运动、时间、技术和艺术关注在艺术中被融合在一起,实际的运动状态能够以不同于传统绘画与雕塑艺术中运动表现的方式影响我们对当下的感知。动态艺术让我们看到,“运动”有强大的能力产生悬念,能够在我们移动艺术品的过程中切割我们的自身体验。然而实际的运动表现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问题,比如我们在与艺术品的互动时,如何应对它的运动模式,以及我们如何围绕它进行与之相关的身体运动。
其他文献
当下,我国提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格局,这种新的社会治理理念,为媒体、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提供了合法性的保障。在以往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决策者、实施者的角色。在新型社会治理理念下,赋予了政府沟通协调的责任,政府的社会治理理念也由“闭门自己干”变为“开门一起干”。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甚至参与到公共政策决策变成了更加便捷。当前能够代
学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抚仙湖是可以直接饮用的I类水资源,是最优质的水生态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淡水资源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保护好抚仙湖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然而,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从整体上审视抚仙湖的治理仍然存在治理的碎片化、公众及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信息闭塞的现象和问题。二十世纪90年代兴起的整体性治理理论,正是从分析“
学位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以下简称环境执法)工作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强有力武器。区县一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作为环境执法的最小独立单元,处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前线与最基层,他们开展的环境执法工作是落实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但在基层环境执法实践中,执法偏差问题时有出现,环境执法效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基层环境执法偏差问题,从本质上看,是街头
学位
为了适应新时代信息革命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各个国家的政府都在迅速推开公共事务变革。同时,以公共服务为主要接受对象的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向其提供服务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发展进入深水区,提供高质效、专业化的服务已经成为税务局的当务之急。作为税收个性化服务政策执行目标的千户集团,其业务领域广、层级多、结构复杂,对企业重组、高层对话、风险内控等方面的服务政策有着极高的能力要求。且大企业的纳税服务工作区
学位
基层公务员是国家机关最基础的工作人员,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政策贯彻落实的关键。作为基层政权的实施者,基层公务员是连接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在现实环境中,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杂,基层公务员队伍人才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在基层公务员辞职、调到县级以上部门,对从事的公共管理工作失去积极性、履职不到位等。这将增加基层人才培养的成本,影响公
学位
自2019年国家实施最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开始,减税已经成为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优化的有力抓手。减税政策在各地得到实施,一些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同时在减税政策的实施中也暴露出减税政策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不细化、部分地区减税政策效应未充分发挥等问题。进行减税效应研究能及时发现制约减税政策的因素,更有效的发挥减税正效应,避免减税负效应,为下一轮减税政策实施
学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关键是要把脱贫攻坚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农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思考目前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推进农村党支部建设,如
学位
年轻干部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军,培养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能够薪火相传的根本保障。目前,国内外已有较为丰富的年轻干部培养的理论研究,但人才的成长规律都会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生变化,只有不断贴合实际,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有针对性完善年轻干部的培养机制,促使当前年轻干部培养工作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作为中国党政基座的县(区)一级,不但承担着本区域年轻干部培养和锻炼的重任,还承担着向市、省、国家输送优秀年
学位
2019年1月1日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法全面推开,拉开了中国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转变的序幕,改革后的新政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以来的第七次修订,同时也是截止目前个人所得税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改革,首次新增六大专项附加扣除、四项综合计税、实行自然人汇缴制度等,这一系列既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补充完善,更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举措,其意义非凡。同时,税制结构的巨变带来了新的
学位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对于悲剧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理论家们探讨悲剧的审美特征,揭示悲剧的本质,形成了丰富的悲剧理论。在著作《非此即彼》上部的第二章《古典悲剧元素在现代悲剧内容中的反映》中,克尔凯郭尔在古今悲剧的对比中,探讨了关于悲剧的一系列问题,阐发自己的悲剧观念和思想。从中可见,他对悲剧的探讨关注于悲剧人物的生存体验和感受,是一种生存论悲剧观。关于如何理解克尔凯郭尔的生存论悲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