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方式对肝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地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复发率和死亡率。肝切除手术是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对早期肿瘤来说效果更好。虽然手术切除肿瘤会明显延长HCC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手术及手术创伤也对新的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使肿瘤微小转移病灶的进展加快。可见,围手术期是关系肿瘤复发转移的重要时段,而对围手术期中必不可少的麻醉医生,如何加强管理、控制、调节及预防各种不利因素,降低肿瘤手术患者新的转移潜能,提出了新的任务及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麻醉药物或者麻醉方式在HCC复发转移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是否对HCC患者术后预后存在差异有待研究。本文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以评估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的选择是否与HCC肝切除术后的早期复发、生存有关。方法本研究经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9月在全麻下行肝切除术的273例HCC患者临床资料。将满足以下标准患者的纳入研究:年龄≥18岁;术前无放化疗史;首次进行肝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术前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Child-Pugh评分为A或B级。根据术中选择的麻醉方式,将患者分成静吸复合麻醉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饮酒史、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否输血、手术时间、肿瘤分化级别、有无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目、临床TNM分期等。术前1周内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测结果,包括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T)、白蛋白等。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9月或死亡。随访时间为2-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患者术后进行门诊随访,前2年每2-3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复查甲胎蛋白(AFP)、肝功能、血常规及肝脏超声。如未按时来院复查,则进行电话随访。主要结局: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定义为自患者接受手术开始至初次复发的时间。次要结局: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定义为从自患者接受手术开始至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两组间的定量数据比较,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用构成比(%)的形式呈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于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使用Cox回归模型确定HCC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197例患者,其中,男性155例,女性42例。静吸复合麻醉组153例和全凭静脉组44例。两组资料在男女构成比、年龄、饮酒史、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输血、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白蛋白、甲胎蛋白(AFP)、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等无统计差异(P>0.05),而两组间血管侵犯情况存在统计差异(P=0.023)。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静吸复合麻醉组与全凭静脉麻醉组的无复发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到随访截止,197例HCC患者中复发114例,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37个月。静吸复合麻醉组术后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是69.28%、50%;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2.09%、47.62%(P=0.833)。到随访截止,197例HCC患者中死亡52例,静吸复合麻醉组术后1、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9.54%、77.12%;全凭静脉麻醉组术后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90.91%、77.27%(P=0.828)。3.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与全凭静脉麻醉组相比,静吸复合麻醉组与HCC术后较低的无复发生存期(HR,1,076;95CI%,0.553-2.094;P=0.829)和总生存期(HR,1.049;95%CI,0.668-1.646;P=0.835)无显著的相关性。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数目多发和血管侵犯是影响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发现术中输血、肿瘤数目多发和血管侵犯是影响H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HCC患者术后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术中输血、肿瘤数目多发和血管侵犯是影响HC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艾司氯胺酮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较氯胺酮具有更强的镇静镇痛效力,更少的不良反应。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和术后谵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尚未得到评估。本研究拟评价小剂量艾司氯胺酮是否可以安全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诱导,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对
学位
背景与目的龋病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可影响患儿恒牙的健康及生长发育。对于口腔诊疗大部分儿童往往表现出恐惧及焦虑情绪,难以配合口腔科医生完成相关治疗,若对患儿进行强制束缚下治疗,可使其对所有医疗保健领域丧失信任,并对其心理产生消极影响。门诊全身麻醉下进行口腔治疗可增加患儿的舒适性及依从度,具有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等优势。研究表明60%儿童在全身麻醉术后出现消极行为改变,包括焦
学位
背景及目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是麻醉医生工作的核心。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高发,而术后的慢性疼痛常导致此类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疼痛和抑郁相互影响,加剧患者预后不良,目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艾司氯胺酮作为消旋体氯胺酮的一部分,其镇痛、抗抑郁效果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拟将艾司氯胺酮应用于腰椎融合术患者,观察利用其镇痛和抗抑郁作用是否能减少术后急性疼痛,降低慢性疼痛发生率并改善患者抑郁情况。从而为腰椎融合
学位
背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3,SC A3)是一种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常伴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SCA3是发病率最高的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亚型,在中国发病率达到60%-70%。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小脑症状,包括行走不稳、口齿不清和眼球震颤,此外,还存在多种非小脑症状。SCA3发病是由于ATXN3基因中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序列异常扩增至56次
学位
背景与目的胃癌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肿瘤范围内可排名第五,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胃癌的早期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显著,导致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比较低,从而确诊时大多已发展为进展期胃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仍然是临床上治疗胃癌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以根治胃癌的方法。但是手术期间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可能会对手术后的短期或长期预后产生影响。其中术中的血
学位
背景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常在临床中用于监测镇静深度。研究表明,静注0.25 mg/kg、0.5 mg/kg和1 mg/kg氯胺酮可明显升高全身麻醉患者的BIS值。临床工作中需重视这种变化,忽略会导致麻醉加深和镇静催眠药的过量使用。艾司氯胺酮为氯胺酮的右旋异构体,其药物清除及苏醒更快、副作用更少。艾司氯胺酮0.25 mg/kg和0.5 mg/kg的临床应用可降低患
学位
背景及目的适宜深度的镇静更有益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清醒气管插管(Awake fibreoptic intubation,AFOI)。右美托咪定因抗焦虑、镇静和抑制交感活性的作用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AFOI,但其起效和失效都慢,且不产生遗忘作用。新上市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瑞马唑仑,作用于GABA受体,由血浆酯酶代谢,产生超短效的剂量依赖性镇静作用,且可被氟马西尼迅速拮抗。此外,瑞马唑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抑
学位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常见的慢性疼痛,患者常合并认知功能损伤,其中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最为常见,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亟待解决。目前,NP导致认知功能损伤的具体发病率尚有争议,发病机制也不清楚,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有研究表明,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异常调控不仅在N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参与了神经退行性
学位
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是各国高发性疾病之一,腹腔镜技术在其治疗中应用广泛。腹腔镜手术中需要CO2气腹和头低足高体位(Trendelenburg位,T位),来获得良好的操作空间。气腹所导致的腹内压升高和T位不仅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同时还会使肺顺应性下降,导致肺不张和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发生率明显增加。既往研究已证实,肺
学位
研究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因疼痛和关节功能减退而影响日常生活。早、中期的患者治疗多倾向于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局部和关节内药物治疗。新的研究显示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KOA中的应用前景较好,但与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相比,关节内注射PRP在减轻疼痛、修复损伤、改善关节功能以及消除炎症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