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对数学课堂教学设置了五个环节:”设景引趣-自学质疑-讨论理解-练习反馈-指导总结”.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确立自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的能力。我觉得,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自学质疑与讨论理解”这两个环节很重要,为此,我主要抓好4个要素:疑—问—议—论。
一、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
1.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2.自学式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3.悬念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解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4.图解式引疑。就是通过直观图解式线段图来引出学生的疑惑、疑异,从而形成从几方面来开展思维,深刻理解概念,正确解答题目,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了4幅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能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复习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及长、宽、高的关系,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展开图的面积与长方体表面各有什么关系及怎样运用长宽高的关系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一般公式。图解式引疑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疑异。如有的学生就是根据图解,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求表面积的公式:底面周长×高+2个底面积。
5.演示式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引疑的方法还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勤于质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只有这样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鼓励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释难与解疑。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要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乒乓、跳绳等等,在课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敢于问了。接着我又向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的善于问了。
三、组织参与议论,形成思维的开阔性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大家知道一节课45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的讨论,有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的,有4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四、指导概括论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每组有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于是我就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现在逐步注意到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用词的正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于是我又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
由于我在教学中能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多说、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重点抓了疑—问—议—论4个要素,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
一、引导寻找疑点,启迪思维的灵活性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有疑问,才要去学习,去思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积极思维,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存疑、生疑,学会质疑。我常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引导学生存疑、生疑、质疑。
1.设问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2.自学式引疑。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例题,找出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想不出的原因,激发学生形成渴求新知识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3.悬念式引疑。就是教师在知识的重点处设置悬念,让学生存疑、生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复习引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是0~9的都有可能被3整除的,那么该怎么看呢?这时学生已经存疑。然后我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子看出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再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什么呢?迫切需要解疑。于是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活泼。
4.图解式引疑。就是通过直观图解式线段图来引出学生的疑惑、疑异,从而形成从几方面来开展思维,深刻理解概念,正确解答题目,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我先出示了4幅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让学生找出哪些是能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复习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及长、宽、高的关系,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展开图的面积与长方体表面各有什么关系及怎样运用长宽高的关系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的一般公式。图解式引疑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出疑异。如有的学生就是根据图解,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求表面积的公式:底面周长×高+2个底面积。
5.演示式引疑。就是通过学生动手或老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产生疑惑与疑异,从而来理解概念,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引疑的方法还很多,如迁移式引疑、练习式引疑等等,引疑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存疑生疑后,还要引导学生勤于质疑。在学习中形成“疑”后,通过自学、思考,自己不能解决,就要勤于质疑,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只有这样勤于质疑才会提高质疑的质量,善于质疑,从而也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二、鼓励提出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就想要释难与解疑。若他们不把疑问转化成问题提出来,别人就不知道他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因此还必须要把“疑”转化并形成问题提出来。
为了鼓励学生敢于问、善于问,首先我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融洽师生感情,与学生打成一片。如在课外多参加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一起打乒乓、跳绳等等,在课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于是学生们从不想问,到举手提问的人多了起来,敢于问了。接着我又向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不能整节课都是问题呀?提问还必须有针对性,要围绕本节课的内容,抓住重点来提,别人已经提出过的问题一般不要再重复提。学生提问的质量渐渐有了提高。现在他们的提问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能抓住新课的重点与难点,逐步的善于问了。
三、组织参与议论,形成思维的开阔性
当学生对新知识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开阔性。讨论理解这个环节,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信息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议,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但大家知道一节课45分钟有很多环节,最后还得保证学生练习的时间,而现在学生人数又多,让每个学生都来说一说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就组织各种形式让学生参加的讨论,有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的,有4人一组共同讨论的,有大组讨论的,也有师生共同讨论的,这样就使一些平时不大开口的学生都有了说一说的机会。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怎样围绕中心来讨论。如讨论的时候,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他们知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逐步展开,而中等以上的学生则在突破难点,运用知识的迁移,在概括新学的知识中尽量发挥作用,启发组内同学的理解。这样就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四、指导概括论述,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分组讨论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各组派代表交流,论述本组的思路与观点,从而使学生能从具体到一般,从具体到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论述,得到一个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新的知识,解题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我让他们每组有代表发言,论述本小组对问题的分析,概括一个想法,起初学生们的发言有表达不清、抓不住重点的现象,于是我就指导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条件出发,逐步求出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来,寻求问题必须知道的条件。起初他们的论述都是用自己生活中的语言,现在逐步注意到利用数学语言,并注意用词的正确,这样就使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有了提高。还有的学生不满足已学的知识和口头的论述,于是我又指导他们学写小论文,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力,
由于我在教学中能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多听、多问、多说、多思、大胆质疑、人人参与讨论,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老师指导下的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学习,把培养学生“会学”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重点抓了疑—问—议—论4个要素,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生动,也促进了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