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的“守道”与“叛道”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翻阅清代学者汪中的代表作《述学》一书,虽然他也是个毕生致力于考证和治经的学者,但他的文章与思想的格调和那些株守考订的汉学家们迥然相异,尖锐透彻,令人钦仰。
  汪中,字容甫(1744—1794年)。清乾隆时人。以文章秀美和解释经籍名噪儒林。一生“著书五本,数穷覆”,不求仕进,时人称他“才奇穷更奇”。旧时的学者只慕其文名,却不知在当时顶着“名教罪人”帽子的汪中,很有些惊人的议论,尤其是对历代封建帝王崇奉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孔孟之道,其批判的锋芒更加锐利。譬如,他对孔子关于“孝道”的说教有这样一段议论:“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者,言其久也。何以不改也?为其为道也。若其非道,虽朝没而夕改可也。”一语破的,指出“父道”并不是凛然不可冒犯的圣物。改不改父之道,主要取决于父亲为道不为道。他还认为,如果父亲遵道行事,那么儿辈无改父道何必仅止三年,而是“终其身可也”。父亲无道呢,对不起,“朝没而夕改可也”。不宁惟是,就是双亲健在,也要“谕父母于道”,否则,不妨父在就反其道而行之,不必等待二老下世后再去决定“守道”还是“叛道”。对此,他证以雄辩的事实:大禹如果“无改父道”,不但水患难治,连脑袋也要象鲧一样搬家;蔡仲的父亲蔡叔度追随暴君商纣王恣意作恶,而蔡仲不但父在就叛道,并且参加了周武王翦除包括其父在内的一群凶顽的战斗,大义灭亲,受到赞扬;舜帝的父母和弟弟都是有名的刁悍傲慢之人,照孔子的说法,舜难道也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去做个孝子吗?这些掷地铿锵有声的议论,多么有力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画皮,何道当守,何道该叛,昭然若揭。此外,汪中对宋朝的程朱之流为四书五经所作的传注也多有批判,指出他们是“意者不托之孔子则其道不尊”,不过是借孔子以营私。并且认为这些错误的“道”,直接反映了朝廷的弊政。这样一来,他要叛的道就不仅限于孔、孟等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而是更深的触到了封建专制制度。另一方面,汪中在所读过的史书扉页上题过“极深研几,守死善道”的字样,那么他要追求的“道”是什么呢?他认为是要“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就是要摒弃无用之学,而从古人的经典中汲取于现时有用的东西。具体地说,是战国时的荀子、汉朝的贾谊、清初的顾炎武等人经世致用的“道”。简言之,汪中要叛的是孔、孟、程、朱逆历史而动的道(两千年来封建统治者所阐扬的孔、孟之道无疑是要批判的,而孔丘其人及思想的评价则应具体分析),要守的是封建社会里进步思想家们的经世致用之道。这是何等大胆的否定和批判精神,在当时,简直是一种石破天惊的议论。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国柄操于谁手,屠刀和孔、孟之道总是形影不离、相得益彰的两件珍宝。屠刀以镇压“山中贼”,孔、孟之道以安抚“心中贼”,依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需要而交替突出使用。清代封建统治者也毫不例外地把孔、孟捧到无以复加的高度,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汪中所处的时代,正是考据之风弥漫文坛的时候。继清初因私修明史而罹难的“南浔史狱”之后,大案屡兴。因此一般知识分子慑于文字之祸而沉溺于经传之中,考证一字,繁称旁证,累数千言不能休。他们大多不敢过问政事,尤其害怕语及明末的事,更谈不上去议论定为至尊的孔、孟之道的短长了。而汪中的矛头所向,直捣封建伦理道德之祖,其议论洋洋洒洒,切中弊端,读后使人耳目一新。这种不迷信圣人之言、祖宗之法,坚持以事实衡量是非,敢于离经叛道,不惧枭首凌迟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前辈的思想文化遗产,仍能给以有益的启示。
  我想无论是真理、歪理或贴上真理标签的歪理,都不妨置诸实践的炉火中烧它一番,玉和石自然会分清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每做一件事,不能只去想在经典著作中能否说得通,更重要的是要看在实践中能否行得通。行不通者,经典有条款也不妨去之,绝不能因其是经典便非要坚持。行得通者,经典无记载也应该去做。这就是汪中给予我们的启发。
其他文献
黄宗羲《八哀诗·钱宗伯牧斋》是悼念钱谦益的。巴蜀书社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版《黄宗羲诗文选译》注:“钱主盟诗坛,且黄比钱少二十八岁,故称钱为‘宗伯’。”(180页)  按,此注实误。一九八九年版《辞海》:“宗伯,官名。在《周礼》为春官,辅佐天子掌宗室之事。……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宗伯。”钱谦益崇祯初官礼部侍郎,是为少宗伯;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是为大宗伯。故黄宗羲称钱氏为宗伯,与
期刊
不见那润绿水/我钓秋风。  多想捞起那个冤魂/垂一条思念的绳……    翻开《嵇康评传》,孔孚先生的一首诗,把我带进了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中国文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是偶然的、短暂的、不可重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能够将自己生命的印记刻在史书上的人,都是幸运的。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在史书上的形象却难免抽象、单薄,甚至有点面目全非了。关于嵇康,我们知道,他是“竹林七贤”的重要代表;我们知道,他写过《
期刊
一九九四年春访问巴黎期间,幸得熊秉明先生所赐《关于罗丹——日记择抄》一书。那时,熊先生独居南郊,看起来身体欠佳,据说不久前曾因车祸受伤,似乎尚未完全恢复。一九九五年夏在巴黎第七大学偶遇熊先生,见面后的第一句话我就告诉他:《关于罗丹——日记摘抄》这本书我经常翻看,很想与熊先生谈谈我之所悟……虽然我知道,有熊先生于罗丹之所悟在上,愚钝的我谈领悟实在是冒昧得很。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熊先生曾说过:“我属
期刊
《读书》一九九六年九期末页陈四益作《唐诗别解·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文后说:“鲁迅诗曰:‘能言鹦鹉毒于蛇’……”。查此诗非迅翁所作,是瞿秋白作的《王道诗话》诗四首中最后一首的诗句,全诗如下:“能言鹦鹉毒于蛇,滴水微功漫自夸。好向侯门卖廉耻,五千一掷未为奢。”  此诗为嘲讽胡适《人权论集》而作,一九三三年三月五日发表于《申报·自由谈》,署名干(鲁迅笔名),当时人们确实认为是鲁迅所作,因为
期刊
国外弘扬中国哲学六十年的陈荣捷先生    白鹿薪传一代宗/流行直到海之东  何期千载檀山月/也照匡庐洞里风    白鹿原指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星子县东北庐山五老峰下,四山环抱,风景清邃。最早为唐代李渤所居,因从游者众,遂立宫。到北宋时,仍负盛名,至南宋渐湮没无闻。朱熹于一一七八年出任南康军,主管南康,正是星子县境,遂重建书院,并撰《白鹿洞书院学规》揭示来学。一一八一年陆象山来会,朱子请他到书院为诸
期刊
《读书》一九九七年一月号许纪霖先生《可怜一觉开封梦》一文收尾处曰:“倘若吴晗有幸度过劫难,活到今日,不知会否从那‘一觉开封梦’中醒来?我想,只要他再操旧业,以史家的关怀重读明史,纵然再本性天真,想必也会独有所悟?”作者的揣度,除了寄托一点哀思而外,显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人死不能复生;即便吴晗度过劫难,是否真能于重操旧业之际“独有所悟”,实在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人生世上,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心不
期刊
王方名、张兆梅、张帆同志合著的《说话写文章的逻辑》一书,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长期以来从“说话写文章”的实际出发,探索其逻辑规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作为逻辑界的一个晚辈和同行,虽已多年不从事逻辑工作了,但还是以极大的兴趣和喜悦,暂时搁下手里的工作,认真阅读了此书。读后感触颇多,最突出的感觉是,本书内容新颖,别开生面,与一般逻辑小册子和教科书相比,确有许多显著的独到之处。作者在“前言”中说
期刊
汉语言与基督信仰的接触,可追溯至唐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景教(Nestorianisme)的传入。太宗皇帝看了景教的汉语经文后,龙颜颇悦,下了一道诏谕说:“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译其要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主要。词无繁说,理有忘鉴。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景教自此流传海内,“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武宗年间,佛教被
期刊
《马克思与亚细亚——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的批判》,小谷汪之著,日本青木书店一九七九年出版,223页。  此书是探讨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以及有关论争的学术著作。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早在二十年代后半叶结合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在苏联、德国、日本等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展开了学术讨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重新讨论,历时也有十余年。但本书作者认为,这场论争脱离了亚细亚社会的具体情况而走向概念化的
期刊
读龚自珍《明良论》有感    用做官的时间长久当作成绩,靠计算年限来确定升级,在史书上叫做“停年格”。据考,这种不管才能如何,完全以年限和资格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在北魏时建立起来的。其实,在封建社会里,不论哪个朝代,大都实行以论资排辈为特点的等级森严的终身制官僚制度。对此,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在他的著名的《明良论》里作过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龚自珍精彩地描述了实行“停年格”选官制度的状况。他说:“当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