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情与别意的颂歌 理想和生命的绝唱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界有人曾言,“郭老不服老,诗多好的少”,此话言过其实。《郊原的青草》(附后)就是郭老晚年所作,发表后获得广泛的好评。阅读这首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附后)。可以说,《郊原的青草》是从《赋得古原草送别》脱化而来,但做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仔细品读,我们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不同之处。
  
  一、两首诗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不同
  
  《赋得古原草送别》侧重描写离情别意。从诗的意向上看,诗人很爱他写的古原草。诗人与朋友分别,来到郊外的古原,看见春草长得非常茂盛,又有顽强的生命力,秋冬一来,霜欺雪压,它可以牺牲自己的躯体,却把富有生命力的根埋藏在泥土中,这时野火虽来肆虐,连残枯的遗体都不给留下,但这只能促进它以新的生命形式出现,在春风吹来时又萌新芽,重发新绿。就是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它们用众身为色,从远到近地把荒野古道染成芳绿,而春日的阳光又使春草的翠绿延伸得更远,郊原、古道、荒城,由春草的通力染缀而连成一片。这是一个春草的世界,绿色的天地。在这里送别朋友远去,离情就像春草一样的无边无际,别意就像绿色一样的浓重深远。此刻,送朋友远去,任何其他形容描写,都显得是那样的有限和浅淡,只有说别情如草,才能写得深远浓真。又是一年春草绿,我送你远去,看近处、远方,入目所见的萋萋春草,它们每一片叶子上都充满了我们的别离情意,而今后不论走在多远的路上,经历几度春天,随处可见的春草,都在记忆着我们的分别。那漫天碧野的绿色,正是我们故情不改的明确表象。《郊原的青草》侧重描写理想和生命,内涵极其丰富,比白居易的诗有很大的发展。全诗共分五节,第一节歌颂理想、生命、和平、坚忍,青草是这些美好事物的象征。第二节歌颂青草的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第三节歌颂青草的宽广、博大和慈爱。第四节歌颂青草是生命与和平的创造者。第五节歌颂青草是诗,是音乐,是最优美的作品。作者不仅把青草看作是具有顽强生命力并富有坚忍性格的事物,而且也把它视为和平的象征。诗的思想内涵大大地拓展了。是的,当我们来到绿草如茵的郊原,卸去烦恼,放飞心灵,会产生多少美妙的遐想啊!我们在碧如绿毯的草地上小憩一会儿,是多么让人惬意呀!你会从春草之绿联想它经过严冬之后的复苏,从而体会那生命的可贵;也会因那摇曳的绿草带来的宁静舒适的氛围,联想到和平生活的可贵;也许,你也会惊讶于它屡被践踏而历久不衰的坚韧性格。诗人正是从自己切身的体会中,捕捉到了动人的诗意,铺染成篇,因而使人读来分外亲切。
  
  二、两首诗的写景角度有明显的区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着眼于现实景物的描绘,碧草繁茂,荣枯更迭,远处的芳草蔓延古道,近处阳光下嫩绿的草色浸染着荒废的城邑。从嗅觉上清香怡人,从视觉上秀色可餐,动静结合,远近交替,情景一体,意境浑成。《郊原的青草》既有眼前景物的描绘,又有丰富的想象。眼前景物如芳草连天,生生不息,太阳的光辉为你温存普照,大地的流泉日夜为你款款讴歌。但诗人并不局限于眼前景物的直接描摹,而是以此为联想和想象的契机,神与物游,心越八荒,视通万里,把诗的触角延伸到南极的冻土带,延伸到喜马拉雅山的世界屋脊,在那生命难以诞生和延续的荒冷地方,也生长着不屈的小草。它比生长在平原或丘岭上的野草更具强大的生命力,也更能体现出诗人的胸怀和抱负。
  
  三、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显著的差异
  
  《赋得古原草送别》形象极为含蓄,情意非常委婉。诗人与朋友情深意长,离别在即,依依难舍,但这种深挚之情并没有毫无遮拦地抒发出来,而是借助描写萋萋芳草来寄寓千般别意、万种离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情因景生,情景相谐。做到了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郊原的青草》抒情多为直抒胸怀,酣畅淋漓。不论讴歌青草是理想和生命的典型,还是赞美青草的不怕毁灭、甘愿牺牲的壮烈,还是敬畏青草是哺养生命的摇篮,亦是倾情青草是世间最优美的作品,都是激情澎湃,基调高昂,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体现出诗人对理想世界和美的热烈追求,充分显示了郭沫若诗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四、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赋得古原草送别》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语天成,卓然千古。《郊原的青草》语言奔放流畅,鲜活灵动,挥洒自如,虽然有些语句过于直白,但颇具现实生活的亲切感,并富有哲理韵味,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诗人说:“诗歌是诗人心中诗意诗境的纯真的表现。”他把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波大浪的雄浑诗,一类是小波小浪的冲淡诗”,那么,这首诗就属于冲淡一类的诗。此类诗不容诗人有一毫的造作,亦不容许诗人有一刹那的犹豫,而是意趣、情趣浑然天成,因而全诗语言清新朴素,和谐优美,朗朗上口,完全是诗人生命体验的自然流动。
  附原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郊原的青草
   郭沫若
  郊原的青草呵,你理想的典型!
  你是生命,你是和平,你是坚韧。
  任人们怎样烧毁你,剪伐你,
  你总是生生不息,青了又青。
  
  你不怕艰险,不怕寒冷,
  不怕风暴,不怕自我牺牲。
  你能飞翔到南极的冻苔原,
  你能攀登上世界的屋顶。
  
  你喜欢牛羊们在你身上蹂躏,
  你喜欢儿童们在你身上打滚,
  你喜欢工人和农民并坐着谈心,
  你喜欢年轻的伴侣们歌唱爱情。
  
  你是生命,你也哺育着生命,
  你能变化无穷,变成生命的结晶。
  你是和平,你也哺育着和平,
  你使大地绿化,柔和生命的歌声。
  
  郊原的青草呵,你理想的典型!
  你是诗,你是音乐,你是优美的作品,
  大地的流泉将永远为你歌颂,
  太阳的光辉将永远为你温存。■
其他文献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把我领入古诗的海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凝练含蓄,绚丽生动,感情丰富,节奏鲜明,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加。古典诗词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良好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审美教育,
期刊
摘 要:意象是诗人情感意绪的载体,它有“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明确“月”的意象特征,也就抓住了咏月诗的意境、风格及蕴含的作者感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诗词鉴赏 月亮 意象     所谓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据前人解释:“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期刊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心曲。其特色有下面三点。    一、引中含喻,意蕴丰富    曹操对
期刊
随着山水意识的演进,在审美经验积累、文学体裁开拓的基础上,山水游记至唐代获得了真正独立的文体生命。唐宋八大家之中,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都留下了不少颇有影响的山水游记,且此类作品多创作于贬谪外放之时,但同样徜徉山水,他们的文笔却摇曳出不同的风情。本文拟以柳宗元《小石潭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前赤壁赋》为个例,从作品的时空处理、物我关系、言说方式、情感轨迹四个方面探析三人山水游记的差异。   
期刊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别云间》是夏完淳《南冠草》中的第一首诗。写于作者在故乡云间(今上海松江)被清军逮捕后,诗人即将被清兵押往南京,临别故乡,写下这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这是一首用血和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末路的悲哀淋漓尽致的展现给我们,极具艺术震撼力。    一、它是一首志
期刊
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没有因为距离今日社会的日渐遥远,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今天阅读《诗经》,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是活着的。一直以来,它不仅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且构建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我们今天学习《诗经》,固然要回到《诗经》描绘的世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走出来,从中汲取力量、汲取营养,让古老的文明放射出现代的光辉,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世界。  其中,《卫风
期刊
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奇思妙想》有两句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让想象飞起来!”这两句话对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鼓动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儿童年龄越小,好奇心越强,条条框框越少,培养创新思维素质效果会更显著。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必须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要有接纳孩子不同意见的雅量和态度,尊重儿童,给儿童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
期刊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明灭瞬间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他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缀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王维精通书画和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善
期刊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一共有五首,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入了此诗。《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期刊
摘 要:本文意在梳理祥林嫂由遭遇串联而成的人生轨迹的基础上,探讨她不死的可能性,进而窥见《祝福》和作者反抗绝望的文学主题和人生立场。  关键词:主题 反抗 绝望     在解读《祝福》的主题时,较常见的说法是“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
期刊